权利要求书: 1.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包括磨内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内面板(1)的外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通槽(5),所述磨内面板(1)的底端对应通槽(5)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钢筒(6),所述钢筒(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罩(8),所述固定罩(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9),且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贯穿固定罩(8)的外表面延伸至内侧,所述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10),所述传动齿轮(10)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螺纹杆(11),且第一螺纹杆(11)与固定罩(8)的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齿轮(10)远离第一螺纹杆(11)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2),且第二螺纹杆(12)与固定罩(8)的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12)与第一螺纹杆(11)共同螺纹连接有插板(13),且插板(13)与固定罩(8)之间嵌入连接,所述钢筒(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布筒(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罩(8)的内侧壁两侧靠近传动齿轮(10)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块(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筒(6)的内侧壁对应插板(13)的位置开设有插槽(15),且插槽(15)与插板(13)之间嵌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内面板(1)的底侧设置有第一磨外固定板(2),且第一磨外固定板(2)位于钢筒(6)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内面板(1)的底侧远离第一磨外固定板(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磨外固定板(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内面板(1)与第一磨外固定板(2)、第二磨外固定板(3)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4)。
说明书: 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球磨机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背景技术[0002] 球磨机是物料被破碎之后,再进行粉碎的关键设备,这种类型磨矿机是在其筒体内装入一定数量的钢球作为研磨介质,球磨机中的钢球、钢锻或其他研磨体经常需要从磨
内倒出进行筛分,以筛除研磨体中的碎渣,避免球磨机中篦板篦缝的堵塞,改善球磨机内部
通风,满足生产及环保需要;
[0003] 目前,现有的球磨机并没有配备相应的研磨体缓放装置,只能先将研磨体倒在地上,然后人工用铁钎将研磨体铲到筛子上进行筛分(如果直接将研磨体倒在筛子上,研磨体
会将筛子压坏、掩埋,筛分工作将无法进行),一台球磨机的研磨体通常有220t左右,因此研
磨体的筛分工作需要大量人工和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包括磨内面板,所述磨内面板的外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通槽,所述磨内面板的底端对应
通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钢筒,所述钢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罩,所述固定罩的顶端固
定连接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固定罩的外表面延伸至内侧,所述驱动电机
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螺纹杆,且第一螺纹
杆与固定罩的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齿轮远离第一螺纹杆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
螺纹杆,且第二螺纹杆与固定罩的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与第一螺纹杆共
同螺纹连接有插板,且插板与固定罩之间嵌入连接,所述钢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布筒。
[000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0007] 所述固定罩的内侧壁两侧靠近传动齿轮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块。[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0009] 所述钢筒的内侧壁对应插板的位置开设有插槽,且插槽与插板之间嵌入连接。[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0011] 所述磨内面板的底侧设置有第一磨外固定板,且第一磨外固定板位于钢筒的外侧。
[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0013] 所述磨内面板的底侧远离第一磨外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磨外固定板。[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0015] 所述磨内面板与第一磨外固定板、第二磨外固定板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0016]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0017] 该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球磨机内的研磨体倒出之前,先将球磨机的磨门转至正上方并打开磨门,将磨内面板放至磨门内侧,通过固定罩上的驱动电机带动传动齿
轮转动,使传动齿轮带动其两侧的第一螺纹杆与第二螺纹杆转动,从而使插板逐渐从插槽
内移出,直至插板被限位挡块抵住,此时研磨体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钢筒和布筒流出,根
据研磨体放出的速度调整插板的开合大小,即可达到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担的效果以及提
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罩侧视结构示意图;[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罩俯视图结构示意图;[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插槽结构示意图。[0022] 图例说明:1、磨内面板;2、第一磨外固定板;3、第二磨外固定板;4、固定螺栓;5、通槽;6、钢筒;7、布筒;8、固定罩;9、驱动电机;10、传动齿轮;11、第一螺纹杆;12、第二螺纹杆;
13、插板;14、限位挡块;15、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002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
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
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
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
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5]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包括磨内面板1,磨内面板1的外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通槽5,磨内面板1的底端对应通槽5的位置固
定连接有钢筒6,钢筒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罩8,固定罩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
9,且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贯穿固定罩8的外表面延伸至内侧,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有传动齿轮10,传动齿轮10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螺纹杆11,且第一螺纹杆11与固定罩8的
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传动齿轮10远离第一螺纹杆11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2,且
第二螺纹杆12与固定罩8的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第二螺纹杆12与第一螺纹杆11共同螺纹
连接有插板13,且插板13与固定罩8之间嵌入连接,钢筒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布筒7。
[0026] 固定罩8的内侧壁两侧靠近传动齿轮10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块14,避免插板13在移出插槽15时与传动齿轮10发生碰撞;钢筒6的内侧壁对应插板13的位置开设有插
槽15,且插槽15与插板13之间嵌入连接,便于插板13与钢筒6的高度嵌合,同时便于对嵌入
钢筒6内的插板13进行支撑;磨内面板1的底侧设置有第一磨外固定板2,且第一磨外固定板
2位于钢筒6的外侧,便于与第二磨外固定板3配合将磨内面板1牢固地固定在球磨机的磨门
上;磨内面板1的底侧远离第一磨外固定板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磨外固定板3,便于与第一磨
外固定板2配合将磨内面板1牢固地固定在球磨机的磨门上;磨内面板1与第一磨外固定板
2、第二磨外固定板3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4,便于使第一磨外固定板2、第二磨外固定板3
与磨内面板1固定。
[0027] 工作原理:在使用一种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时,球磨机内的研磨体倒出之前,先将球磨机的磨门转至正上方并打开磨门,将磨内面板1放至磨门内侧,然后,固定螺栓4对准
第一磨外固定板2、第二磨外固定板3以及磨内面板1上的螺孔,并使用固定螺栓4让第一磨
外固定板2、第二磨外固定板3将磨内面板1紧紧固定在球磨机上,固定完成后将球磨机的磨
门转至正下方,接着,通过固定罩8上的驱动电机9带动传动齿轮10转动,使传动齿轮10带动
其两侧的第一螺纹杆11与第二螺纹杆12转动,从而使插板13逐渐从插槽15内移出,直至插
板13被限位挡块14抵住,此时研磨体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钢筒6和布筒7流出,根据研磨
体放出的速度调整插板13的开合大小,即可达到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担的效果以及提升工
作效率的目的,有一定的实用性。
[002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
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球磨机研磨体缓放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