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包括有测厚仪(1),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厚仪(1)的顶部连接有探测线(2),所述探测线(2)远离测厚仪(1)的一端连接有外置探头(3),所述外置探头(3)的外侧套有保护件(20),所述保护件(20)由第一保护壳(4)、第二保护壳(5)和固定块(10)组成,所述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每个所述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插杆(8),且两个所述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分别对应组成安装槽(21),两个所述安装槽(21)的内部均设有固定块(10),两个所述固定块(10)上均开设有两个通孔(11),每个所述通孔(11)均与对应的插杆(8)相匹配,且所述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的两侧均设有活动的升降板(17),两个所述升降板(17)下方均设有吸盘(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杆(8)上均开设有螺纹孔(9),两个所述固定块(10)远离安装槽(21)的一侧均设有螺栓(12),每个所述螺栓(12)均与对应的螺纹孔(9)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升降板(17)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8),两个所述连接板(18)的底部均连接有吸盘(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的两侧均开设有移动槽(15),两个所述移动槽(15)的内部均垂直设有活动的螺纹杆(14),两个所述螺纹杆(14)上均活动安装有移动块(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螺纹杆(14)的顶部分别贯穿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与顶部的旋转盘(13)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移动块(16)均与升降板(17)的一侧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的底部均设有防磨垫(22)。
说明书: 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超声波测厚仪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背景技术[0002] 超声波测厚仪是根据超声波脉冲反射原理来进行厚度测量的,当探头发射的超声波脉冲通过被测物体到达材料分界面时,脉冲被反射回探头通过精确测量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时间来确定被测材料的厚度,因此通常应用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但是现有的超声波测厚仪没有对探头进行保护,容易使探头出现磨损,从而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并降低装置的使用寿命。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0005] 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包括有测厚仪,所述测厚仪的顶部连接有探测线,所述探测线远离测厚仪的一端连接有外置探头,所述外置探头的外侧套有保护件,所述保护件由第一保护壳、第二保护壳和固定块组成,所述第一保护壳和第二保护壳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插杆,且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对应组成安装槽,两个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均设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上均开设有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均与对应的插杆相匹配,且所述第一保护壳和第二保护壳的两侧均设有活动的升降板,两个所述升降板下方均设有吸盘。[0006]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插杆上均开设有螺纹孔,两个所述固定块远离安装槽的一侧均设有螺栓,每个所述螺栓均与对应的螺纹孔相匹配。[0007]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升降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均连接有吸盘。[000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护壳和第二保护壳的两侧均开设有移动槽,两个所述移动槽的内部均垂直设有活动的螺纹杆,两个所述螺纹杆上均活动安装有移动块。[0009]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螺纹杆的顶部分别贯穿第一保护壳和第二保护壳与顶部的旋转盘固定连接。[0010]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移动块均与升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001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护壳和第二保护壳的底部均设有防磨垫。[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0013] 本实用新型通过可以拆卸的保护件对外置探头进行保护,降低探头磨损率,使检测结果准确并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移动槽、螺纹杆、移动块、升降板和吸盘,在检测时可以调节升降板使吸盘吸附在测试工件的表面,从而在检测时不需要手持探头,提高探头的稳定性。[0014]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附图说明[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示意图;[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件正面剖视结构图。[0018] 图中:1、测厚仪;2、探测线;3、外置探头;4、第一保护壳;5、第二保护壳;6、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插杆;9、螺纹孔;10、固定块;11、通孔;12、螺栓;13、旋转盘;14、螺纹杆;15、移动槽;16、移动块;17、升降板;18、连接板;19、吸盘;20、保护件;21、安装槽;22、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0019]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0020]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0021]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0022] 请着重参照附图1?3所示,一种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包括有测厚仪1,所述测厚仪1的顶部连接有探测线2,所述探测线2远离测厚仪1的一端连接有外置探头3,所述外置探头3的外侧套有保护件20,所述保护件20由第一保护壳4、第二保护壳5和固定块
10组成,所述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每个所述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插杆8,每个所述插杆8上均开设有螺纹孔9,且两个所述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分别对应组成安装槽21,两个所述安装槽21的内部均设有固定块10,两个所述固定块10上均开设有两个通孔11,每个所述通孔11均与对应的插杆8相匹配,两个所述固定块10远离安装槽21的一侧均设有螺栓12,每个所述螺栓12均与对应的螺纹孔9相匹配,所述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的底部均设有防磨垫22。防磨垫
22防止保护件20在测试工件表面移动时出现磨损。通过使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拼接将外置探头3包裹其中,使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组成安装槽21,插杆8穿过通孔11使固定块10嵌入安装槽21内部,将螺栓12通过螺纹孔9拧紧使固定块10固定在安装槽21内,完成保护件20的安装,外置探头3得到保护,降低探头磨损率,使检测结果准确并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0023] 请着重参照附图1和附图3所示所述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的两侧均开设有移动槽15,两个所述移动槽15的内部均垂直设有活动的螺纹杆14,两个所述螺纹杆14的顶部分别贯穿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与顶部的旋转盘13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螺纹杆14上均活动安装有移动块16,且所述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的两侧均设有活动的升降板17,两个所述移动块16均与升降板17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升降板17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8,两个所述连接板18的底部均连接有吸盘19。通过移动槽15、螺纹杆14、移动块16、升降板17和吸盘19,在检测时可以调节升降板17使吸盘19吸附在测试工件的表面,从而在检测时不需要手持探头,提高探头的稳定性。
[0024]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0025] 在使用前,首先使第一保护壳4和第二保护壳5拼接将外置探头3包裹其中,使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组成安装槽21,插杆8穿过通孔11使固定块10嵌入安装槽21内部,将螺栓12通过螺纹孔9拧紧使固定块10固定在安装槽21内,完成保护件20的安装,外置探头3得到保护,降低探头磨损率,使检测结果准确并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在检测时将保护件20放置在测试工件的表面,然后转动旋转盘13,旋转盘13带动螺纹杆14旋转,旋转的螺纹杆14使移动块16竖向移动,移动块16带动升降板17移动,使吸盘19吸附在测试工件的表面,从而在检测时不需要手持探头,提高探头的稳定性。
[0026] 上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超声波测厚仪的外置探头保护工装”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