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采矿技术

> 下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

下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

506   编辑:管理员   来源:常州迅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03-12 17:01:09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下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面罩、送风管和过滤网;

所述进风面罩的正面凸起呈弧形状,所述进风面罩的背面与人脸面部贴合设置,所述进风面罩上具有连通正反两面的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

所述送风管固定在所述进风面罩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连通,以将空气送入至所述进风面罩的正面;

所述过滤网固定覆盖在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处,以过滤从所述进风面罩正面进入至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内的空气;

其中,当所述进风面罩与人脸贴合时,所述第一通风结构设置在口鼻位置处,所述第二通风结构设置在眼睛下方,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具有若干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结构具有进风道,所述进风道朝向所述进风面罩高度方向上的上方设置;所述进风面罩的正面半封闭或全封闭设置,所述送风管吹入的空气部分或全部通入至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内,所述过滤网的过滤孔的直径不大于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处具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通风孔所在的进风面罩的正面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进风面罩的方向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整体远离所述进风面罩一端的直径小于靠近所述进风面罩一端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结构还包括围挡,所述围挡与所述进风面罩的主体垂直设置,且围绕若干所述通风孔设置形成进风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挡靠近所述送风管侧的高度低于远离所述送风管侧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挡在所述进风面罩高度方向的上下两侧中央位置处开放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进风面罩的主体呈大致垂直设置,且所述进风面罩的侧面朝内凹陷形成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侧壁与所述送风管固定处的侧壁仿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进风面罩上;

所述过滤网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进风面罩内;或者,所述过滤网宽度方向的两端中央位置具有卡扣结构,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处设置有与所述卡扣结构对应的卡口,所述卡扣结构可拆卸地卡设在所述卡口中。

9.一种头戴护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和半开放式头罩,所述半开放式头罩内部具有至少罩设人体面部的空间,且所述半开放式头罩前端具有观察窗口,所述下风道送风机构固定在所述半开放式头罩内部;

其中,所述下风道送风机机构中的所述进风面罩的边沿朝向所述半开放头罩方向延伸弯折设置,以在所述进风面罩与所述半开放式头罩间形成进风腔室。

10.一种电动防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护具、过滤式送风机和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一端与所述过滤式送风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风道送风机构中的所述送风管连接。

说明书: 一种下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头戴护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

背景技术[0002] 在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需要佩戴头戴护具的焊接、磨削等领域,随着职业健康及个人防护规范意识的提高,电动防护设备也来越被重视。因为在空气质量糟糕的工作

环境中,电动防护设备能够过滤掉危害人体健康的空气,从而降低人体使用伤害。

[0003] 相关技术中,多采用直吹方式将过滤掉后的空气送入至头戴护具内,从而为操作人员提供新鲜的空气。然而上述直吹的方式,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不适感,尤其是

眼、口、鼻位置,长期直吹会引起眼干涩、口干舌燥等问题。

[0004]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下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提高操作人员使用时的舒适度。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风道送风机构,包括进风面罩、送风管和过滤网;

所述进风面罩的正面凸起呈弧形状,所述进风面罩的背面与人脸面部贴合设置,

所述进风面罩上具有连通正反面的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

所述送风管固定在所述进风面罩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连

通,以将空气送入至所述进风面罩的正面;

所述过滤网固定覆盖在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处,以过滤从所述进风面罩正面进入至

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内的空气;

其中,当所述进风面罩与人脸贴合时,所述第一通风结构设置在口鼻位置处,所述

第二通风结构设置在眼睛下方,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具有若干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结构具

有进风道,所述进风道朝向所述进风面罩高度方向上的上方设置;所述进风面罩的正面半

封闭或全封闭设置,所述送风管吹入的空气部分或全部通入至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

风结构内,所述过滤网的过滤孔的直径不大于2mm。

[0007]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孔处具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通风孔所在的进风面罩的正面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进风面罩的方向延伸设置。

[0008]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管整体远离所述进风面罩一端的直径小于靠近所述进风面罩一端的直径。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风结构还包括围挡,所述围挡与所述进风面罩的主体垂直设置,且围绕若干所述通风孔设置形成进风腔。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围挡靠近所述送风管侧的高度低于远离所述送风管侧的高度。[0011] 进一步地,所述围挡在所述进风面罩高度方向的上下两侧中央位置处开放设置。[0012]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进风面罩的主体呈大致垂直设置,且所述进风面罩的侧面朝内凹陷形成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侧壁与所述送风管固定处的侧壁仿形

设置。

[0013]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进风面罩上;所述过滤网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进风面罩内;或者,

所述过滤网宽度方向的两端中央位置具有卡扣结构,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处设置有

与所述卡扣结构对应的卡口,所述卡扣结构可拆卸地卡设在所述卡口中。

[0014]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头戴护具,包括:上述下风道送风机构和半开放式头罩,所述半开放式头罩内部具有至少罩设人体

面部的空间,且所述半开放式头罩前端具有观察窗口,所述下风道送风机构固定在所述半

开放式头罩内部;

其中,所述下风道送风机机构中的所述进风面罩的边沿朝向所述半开放头罩方向

延伸弯折设置,以在所述进风面罩与所述半开放式头罩间形成进风腔室。

[0015] 再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动防护设备,包括上述头戴护具、过滤式送风机和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一端与所述过滤式送风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风道送风机构

中的所述送风管连接。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进风面罩上第一通风结构处通风口以及固定在第一通风结构处的过滤网的设置,使得从第一通风结构处进入人口鼻处的风经过滤网过滤

后变的更加柔和细腻,从而提高了人体佩戴时的舒适度;而且通过第二通风道的设置,使得

进风道从进风面罩内部吹向头戴护具的观察窗口,防止镜面起雾,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风道送风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风道送风机构中的空气流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风道送风机构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3中的A?A向剖视图及佩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过滤网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5中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戴护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动防护设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

“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1]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

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

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2] 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下风道送风机构,包括进风面罩10、送风管20和过滤网30,其中:

进风面罩10的正面凸起呈弧形状,进风面罩10的背面与人脸面部贴合设置,进风

面罩10上具有连通正反面的第一通风结构11和第二通风结构12;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进风

面罩10的材质可以采用塑料或者金属材质,通过注塑一体成型,这里的与人脸面部贴合是

指具有与人脸大致相符的弧度,并不代表和人脸形状完全一模一样。

[0023] 送风管20固定在进风面罩10一侧,且与第一通风结构11和第二通风结构12连通,以将空气送入至进风面罩10的正面;如图2中所示,送风管20的一端固定在进风面罩10的前

端,用以将另一端的空气送入至进风面罩10前端,然后再让空气通入至第一通风结构11和

第二通风结构12中,继而吹拂在人脸上;

过滤网30固定覆盖在第一通风结构11处,以过滤从进风面罩10正面进入至第一通

风结构11内的空气;通过过滤网30的设置,能够将从第一通风结构11处吹来的风进行细腻

化,从而降低风吹到人脸上的压力,减轻人脸的不适感。

[0024] 其中,当进风面罩10与人脸贴合时,第一通风结构11设置在口鼻位置处,第二通风结构12设置在眼睛下方,第一通风结构11具有若干通风孔11a,第二通风结构12具有进风

道,进风道朝向进风面罩10高度方向上的上方设置;进风面罩10的正面半封闭或全封闭设

置,送风管20吹入的空气部分或全部通入至第一通风结构11和第二通风结构12内,过滤网

30的过滤孔的直径不大于2mm。如图3中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进风面罩10的尺寸大致设

置在覆盖眼睛以下的面部部分,此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进风面罩10半封闭或者全封闭设

置是指进风面罩10的前端从送风管20送出的风进入至第一通风结构11和第二通风结构12

中的方式具有两种设置形式,一种半封闭式是指进风面罩10前端开放设置,通过与头戴护

具的配合形成进风空间;另一种全封闭式可以是通过在面罩前端加盖罩盖,从而使得从送

风管20送出的空气从罩盖与进风面罩10间的空间进入至第一通风结构11和第二通风结构

12处。通过这种从反方向进入进风空间内再通过过滤的方式替代现有技术中的直吹方式,

能够减轻空气动力源的风压直接施加在人脸上造成的不适感。

[0025]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和图4所示,空气从送风管20的后端进入从前端送出,然后被送出的空气从进风空间中通过第一通风结构11和第二通风结构12进入至进风面罩10内部,

其中,通过第一通风结构11后的空气还需经过过滤网30的过滤,然后再与人的口鼻区域接

触,而第二通风结构12则从进风面罩10内部设置了如图4中所示的进风通道12a,进风通道

12a从内部吹向观察窗上的透镜,从而防止透镜起雾影响观察的现象发生。

[0026]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进风面罩10上第一通风结构11处通风口以及固定在第一通风结构11处的过滤网30的设置,使得从第一通风结构11处进入人口鼻处的风经过滤网30过

滤后变的更加柔和细腻,从而提高了人体佩戴时的舒适度;而且通过第二通风道12的设置,

使得进风道从进风面罩10内部吹向头戴护具的观察窗口41(参照图7),防止镜面起雾,提高

了使用的可靠性。

[0027]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使得吹向人脸的空气更加均匀细腻,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4,通风孔11a处具有通风管11b,通风管11b的一端与通风孔11a所在的进风面罩10的正

面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进风面罩10的方向延伸设置。通风管11b凸出于进风面罩10设置,

使得从送风管20吹向进风面罩10的空气无法直接进入至通风孔11a处,而需要通过进风管

后再进入至通风孔11a,通这种设置,迫使进入进风面罩10内的空气流向再一次改变风向,

从而提高了使得进入至进风面罩10内部的空气均匀吹向面部。

[0028]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对通风管11b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如图4中所示,通风管11b整体远离进风面罩10一端的直径小于靠近进风面罩10一端的直径。即在本发明实施

例中,通风管11b设置为锥形结构,其横截面为直径逐渐变大的变截面,通过这种设置,可以

稳定风速,使得吹向人脸的空气更加细腻均匀。

[0029]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节约空间,只在进风面罩10的一侧设置了送风管20,为了保证送风管20送出的风均匀流向,第一通风结构11还包括围挡11c,围挡11c与进风面罩10

的主体垂直设置,且围绕若干通风孔11a设置形成进风腔。通过围挡11c的设置,使得从侧面

吹入的空气无法直接进入至第一通风结构11内,围挡11c起到了分流的作用,使得一部分空

气被分到朝向第二通风结构12的方向,从而使得第一通风结构11和第二通风结构12均得到

所需的风量,保证机构的运行可靠性。

[0030] 此外,为了保证分入至第一通风结构11内部的空气分布均匀,围挡11c靠近送风管20侧的高度低于远离送风管20侧的高度。通过这种结构设置,使得远离送风管20处的通风

孔11a/通风管11b也能够得到均匀的风压。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围挡11c的特殊结构设置,

不仅使得第一通风结构11和第二通风结构12得到均匀的风压,而且第一通风结构11内部也

得到了均匀的风压,从而提高了人体的的舒适性以及机构的运行可靠性。

[0031] 此外,为了降低空气进入围挡11c的风阻,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4中所示,围挡11c在进风面罩10高度方向的上下两侧中央位置处开放设置。

[0032] 为了提高送风管20的固定强度,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送风管20的长度方向与进风面罩10的主体呈大致垂直设置,且进风面罩10的侧面朝内凹陷形成固定槽

13,固定槽13侧壁与送风管20固定处的侧壁仿形设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致垂直是指送

风管20在佩戴上进风面罩10时,送风管20与人的侧脸贴合,且送风管20的一端固定在进风

面罩10的侧面,而且此时送风管20的侧壁也与进风面罩10贴合一部分,使得固定槽13起到

了固定的作用。

[003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过滤网30采用可拆卸设置,以便于更换;具体的,过滤网30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进风面罩10内,例如通过螺钉紧固在进风面

罩10内,当需要更换时通过工具进行拆卸即可;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过滤网30宽度方向的两端中央位置

具有卡扣结构31,第一通风结构11相应位置处设置有与卡扣结构31对应的卡口11d,卡扣结

构31可拆卸地卡设在卡口11d中。这里的卡扣结构31为滤网端部超前延伸再朝向上下两侧

弯折形成的卡扣形式,本发明实施例中,过滤网30可以采用塑料材质,从而允许在固定和拆

卸过滤网30时有一定的变形,以便于过滤网30的安装和拆卸。

[0034]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如图7所示的头戴护具,包括:下风道送风机构和半开放式头罩40,半开放式头罩40内部具有至少罩设人体面部的空间,且半开放式头

罩40前端具有观察窗口41,下风道送风机构固定在半开放式头罩40内部;

其中,下风道送风机机构中的进风面罩10的边沿朝向半开放头罩方向延伸弯折设

置,以在进风面罩10与半开放式头罩40间形成进风腔室。在本发明中,为了节省材料,下风

道送风机构中的进风面罩10采用半封闭式结构,通过与半开放式头罩40的配合形成进风腔

室。

[003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半开放式头罩40是指在工人佩戴时,其头的后部只有头戴结构将整个头罩固定在人脸的前部,通过这种设置,使得透过进风面罩10进入人脸的空气直

接从头罩的边缘吹出,通过这种设置,一方面使得佩戴者感觉舒适,另一方面,也使得吹入

的空气沿着人脸吹出,形成一道屏障,减少外部空气对人脸的影响。

[0036]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上述下风道送风机构也适用于不开放式的头罩。

[0037]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如图8中所示的电动防护设备,包括上述头戴护具、过滤式送风机50和连接软管60,连接软管60一端与过滤式送风机50连接,另一端与下风道

送风机构中的送风管20连接。过滤式送风机50为现有技术,其详细结构不再赘述,通过滤网

30将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然后再送入至头戴护具中,其可以采用电池供电,便于携带;连

接软管60为常见的连通管道,其两端分别与送风管20以及过滤式送风机50连接。

[0038]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设置了风力调节机构,由于在寒冷的天气下施工时,由于人呼吸出的热气更加容易使得头戴护具的观察窗起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设

置了一自动调节机构,具体包括固定在过滤网内部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送风管与连接软

管之间的连接端头21、连接端头21内部具有带动叶片旋转的小型电机以及控制器,控制器

分别与压力传感器以及小型电机连接,平时观察窗不起雾时,叶片在连接端头内部随送风

管20中的风向自由转动;当观察窗口起雾时,作业人员朝向压力传感器方向吹气,使得压力

传感器上的参数发生改变,从而触发控制器带动小型电机转动,小型电机的转速大于叶片

自然转动的速度,从而使得进入至头戴护具内的气流量加大,通过这种设置,仅需操作人员

吹气即可实现去雾操作,提高了使用时的便捷性,压力传感器设置在过滤网内侧边缘位置

处,平时朝向过滤网内部吹的风不会影响压力传感器动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压力传感器

是现有技术,其详细原理及构造不再赘述。通过将传感器设置在过滤网30的内侧边缘位置

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在上边缘位置处,通过这种设置可以给操作人员一种通过嘴吹

实现去雾的感受,更加直观便捷;而且,连接端头21便于安装和拆卸,也方便根据用户需求

进行功能的增加或者删除,提高产品的适用性。

[0039]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

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

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声明:
“下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2024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