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包括工作台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输送槽(2),所述输送槽(2)的前后两侧内壁之间靠近两侧边缘处均转动连接有输送滚筒(12),两个所述输送滚筒(12)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开设有限位槽(13),四个所述限位槽(13)分为两组,位于两个所述输送滚筒(12)同一侧的两个限位槽(13)为一组,每组两个所述限位槽(13)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卡带(14),两个所述卡带(14)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输送带(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3)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固定有挡带(4),所述工作台本体(1)的前侧靠近一侧边缘处开设有安装槽(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5)的内部底面固定有安装底座(6),所述安装底座(6)的顶部固定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输出端固定有主动带轮(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输送滚筒(12)的一端延伸至工作台本体(1)的前侧,其中一个所述输送滚筒(12)的一端固定有从动带轮(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带轮(8)与从动带轮(10)之间连接有皮带(9),所述工作台本体(1)的底部靠近前后两侧边缘处均开设有定位槽(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挡带(4)的一侧外表面均与输送带(3)的两侧外表面相互齐平,所述输送带(3)的底部与两个输送滚筒(12)的外表面相贴合。
说明书: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背景技术[0002] 工业自动化是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自动控制、自动调整装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纵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加工生产的趋势。在工业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人只是间接地照管和监督机器进行生产。工业自动化,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半自动化。即部分采用自动控制和自动装置,而另一部分则由人工操作机器进行生产。全自动化。指生产过程中全部工序,包括上料、下料、装卸等,都不需要人直接进行生产操作(人只是间接地看管和监督机器运转),而由机器连续地、重复地自动生产出一个或一批产品。[0003] 目前在自动化工业生产中,经常用到输送带对物料进行输送,但是现有的输送带在输送时很容易与输送滚筒之间产生轴向传动,导致输送带上输送的物品晃动,并且输送带的侧边没有限位设施,导致输送带上的物品很容易从侧边洒落。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在输送带的侧边设置挡带,使得可以防止物料从输送带侧边洒落,并且在输送带底部设置卡带,和在输送滚筒上开设限位槽,从而使得可以在卡带和限位槽的配合下,防止输送带与输送滚筒之间产生轴向窜动,解决了现有的输送带在输送时很容易与输送滚筒之间产生轴向传动,导致输送带上输送的物品晃动,并且输送带的侧边没有限位设施,导致输送带上的物品很容易从侧边洒落的问题。[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包括工作台本体,所述工作台本体的顶部开设有输送槽,所述输送槽的前后两侧内壁之间靠近两侧边缘处均转动连接有输送滚筒,两个所述输送滚筒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开设有限位槽,四个所述限位槽分为两组,位于两个所述输送滚筒同一侧的两个限位槽为一组,每组两个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卡带,两个所述卡带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输送带。[0006] 优选的,所述输送带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固定有挡带,所述工作台本体的前侧靠近一侧边缘处开设有安装槽。[0007]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底面固定有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的顶部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主动带轮。[0008] 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输送滚筒的一端延伸至工作台本体的前侧,其中一个所述输送滚筒的一端固定有从动带轮。[0009] 优选的,所述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连接有皮带,所述工作台本体的底部靠近前后两侧边缘处均开设有定位槽。[0010] 优选的,两个所述挡带的一侧外表面均与输送带的两侧外表面相互齐平,所述输送带的底部与两个输送滚筒的外表面相贴合。[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0012] 1、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在两个输送滚筒的外表面开设限位槽,在相对的限位槽内部卡合卡带,然后将卡带安装在输送带的底部,使得可以在输送滚筒对输送带进行输送时通过卡带与限位槽的相互配合,防止输送带在输送滚筒的外表面上产生轴向窜动,从而可以保证输送带输送时的平稳性。[0013] 2、本实用新型中,在实际使用时在输送带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设置挡带,使得可以防止物料在输送带输送时从输送带的侧边洒落,在对输送滚筒进行传动时,通过电机的转动带动主动带轮转动,由于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使得可以带动从动带轮转动,从而可以使其中一个输送滚筒转动,在工作台本体的底部设置两个定位槽,方便人们对整个装置进行安装固定。附图说明[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001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的放大视图。[0018] 图例说明:1、工作台本体;2、输送槽;3、输送带;4、挡带;5、安装槽;6、安装底座;7、电机;8、主动带轮;9、皮带;10、从动带轮;11、定位槽;12、输送滚筒;13、限位槽;14、卡带。具体实施方式[0019]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0020]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0021]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技术方案:包括工作台本体1,工作台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输送槽2,输送槽2的前后两侧内壁之间靠近两侧边缘处均转动连接有输送滚筒12,两个输送滚筒12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开设有限位槽13,四个限位槽13分为两组,位于两个输送滚筒12同一侧的两个限位槽13为一组,每组两个限位槽13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卡带14,两个卡带14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输送带3。[0022] 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在两个输送滚筒12的外表面开设限位槽13,在相对的限位槽13内部卡合卡带14,然后将卡带14安装在输送带3的底部,使得可以在输送滚筒12对输送带3进行输送时通过卡带14与限位槽13的相互配合,防止输送带3在输送滚筒12的外表面上产生轴向窜动,从而可以保证输送带3输送时的平稳性,解决了现有的输送带3在输送时很容易与输送滚筒12之间产生轴向传动,导致输送带3上输送的物品晃动,并且输送带3的侧边没有限位设施,导致输送带3上的物品很容易从侧边洒落的问题。[0023] 实施例2,如图1?4所示,输送带3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固定有挡带4,工作台本体1的前侧靠近一侧边缘处开设有安装槽5,安装槽5的内部底面固定有安装底座6,安装底座6的顶部固定有电机7,电机7的输出端固定有主动带轮8,其中一个输送滚筒12的一端延伸至工作台本体1的前侧,其中一个输送滚筒12的一端固定有从动带轮10,主动带轮8与从动带轮10之间连接有皮带9,工作台本体1的底部靠近前后两侧边缘处均开设有定位槽11,两个挡带4的一侧外表面均与输送带3的两侧外表面相互齐平,输送带3的底部与两个输送滚筒12的外表面相贴合。
[0024] 其整个实施例2达到的效果为,在实际使用时在输送带3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设置挡带4,使得可以防止物料在输送带3输送时从输送带3的侧边洒落,在对输送滚筒12进行传动时,通过电机7的转动带动主动带轮8转动,由于主动带轮8与从动带轮10之间通过皮带9连接,使得可以带动从动带轮10转动,从而可以使其中一个输送滚筒12转动,在工作台本体1的底部设置两个定位槽11,方便人们对整个装置进行安装固定。[0025] 工作原理: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在两个输送滚筒12的外表面开设限位槽13,在相对的限位槽13内部卡合卡带14,然后将卡带14安装在输送带3的底部,使得可以在输送滚筒12对输送带3进行输送时通过卡带14与限位槽13的相互配合,防止输送带3在输送滚筒12的外表面上产生轴向窜动,从而可以保证输送带3输送时的平稳性,在实际使用时在输送带3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设置挡带4,使得可以防止物料在输送带3输送时从输送带3的侧边洒落,在对输送滚筒12进行传动时,通过电机7的转动带动主动带轮8转动,由于主动带轮8与从动带轮10之间通过皮带9连接,使得可以带动从动带轮10转动,从而可以使其中一个输送滚筒12转动,在工作台本体1的底部设置两个定位槽11,方便人们对整个装置进行安装固定。
[0026]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声明:
“具有防护功能的输送带”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