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包括输送带本体(1)、低噪挡板(2)和防滑落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本体(1)的表面均匀的设有孔洞,低噪挡板(2)设置在输送带本体(1)的两侧,所述防滑落板(3)设置在输送带本体(1)表面,防滑落板(3)设置的方向垂直于输送方向,防滑落板(3)的底部均匀的设有插接头(4),所述插接头(4)与输送带本体(1)表面的孔洞适配,并且插接头(4)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孔洞间间隔距离的整数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本体(1)的表面设有柔性垫层(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噪挡板(2)包括外固定板(21)和内可拆卸板(22),所述外固定板(21)固定的设置在输送带本体(1)的两侧,内可拆卸板(22)的顶部设有倒“U”形的挂接结构,内可拆卸板(22)通过挂接结构挂接在外固定板(21)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可拆卸板(22)的内侧层为耐磨塑料层,内可拆卸板(22)的外侧层则为橡胶垫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落板(3)的前端设有辅助支撑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辅助支撑绳(6)和插接头(4),所述辅助支撑绳(6)有两根,两根辅助支撑绳(6)分别设置在防滑落板(3)前端的两侧,辅助支撑绳(6)的另一端则与插接头(4)连接。
说明书: 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生产用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背景技术[0002] 现有的管件在生产过程中的上料时普遍会用到上料输送机,但是现有的上料输送机在输送过程中管件易滑落,另外即使设置了防滑挡板,其也是设置在固定位置,这样就有局限性,另外在输送过程中管件还容易与输送带两侧的挡板发生碰撞,这样噪音大。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件生产用推平机构,解决现有管件上料输送机不能根据管件长度对防滑挡板位置进行调整的问题。[0004]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0005] 一种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包括输送带本体、低噪挡板和防滑落板,所述输送带本体的表面均匀的设有孔洞,低噪挡板设置在输送带本体的两侧,所述防滑落板设置在输送带本体表面,防滑落板设置的方向垂直于输送方向,防滑落板的底部均匀的设有插接头,所述插接头与输送带本体表面的孔洞适配,并且插接头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孔洞间间隔距离的整数倍。[0006] 由于防滑落板是插接在输送带本体表面的,因此便于根据管件长度来调整其设置的位置,这样适应性更佳,另外由于两侧的挡板为低噪挡板,因此噪音更小。[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输送带本体的表面设有柔性垫层。[0008] 在输送带本体的表面设置柔性垫层一是为了降低噪音,二则是为了增大其摩擦力,因为其柔性垫层的光滑度相较于金属表面摩檫力更大。[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低噪挡板包括外固定板和内可拆卸板,所述外固定板固定的设置在输送带本体的两侧,内可拆卸板的顶部设有倒“U”形的挂接结构,内可拆卸板通过挂接结构挂接在外固定板的内侧。[0010] 由于管件会经常与两侧的挡板发生碰撞,因此设置了内可拆卸板,便于对内可拆卸板进行更换。[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内可拆卸板的内侧层为耐磨塑料层,内可拆卸板的外侧层则为橡胶垫层。[0012] 耐磨塑料层相较于金属层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更小更柔和,因此能起到降低噪因的作用,之所以不将内侧层直接设为柔性层是为了降低接触时的摩擦力,而内可拆卸板的外侧层为橡胶垫层就能起到更好的降噪作用,也不用考虑摩擦力的问题。[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防滑落板的前端设有辅助支撑机构。[0014] 提高了防滑落板的支撑力度。[0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辅助支撑绳和插接头,所述辅助支撑绳有两根,两根辅助支撑绳分别设置在防滑落板前端的两侧,辅助支撑绳的另一端则与插接头连接。[0016] 放好管件后,将辅助支撑绳的插接头插接在孔洞内,就能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中的一项:[0018] 1、便于根据管件长度来调整防滑落板设置的位置,这样适应性更佳,另外由于两侧的挡板为低噪挡板,因此噪音更小。[0019] 2、结构简单。[0020] 3、便于更换内可拆卸板。[0021] 4、防滑落板的支撑力度大。附图说明[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23]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低噪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4]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0025]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26]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0027]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002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002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30] 具体实施例1:[0031] 图1、图2示出了一种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包括输送带本体1、低噪挡板2和防滑落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本体1的表面均匀的设有孔洞,低噪挡板2设置在输送带本体1的两侧,所述防滑落板3设置在输送带本体1表面,防滑落板3设置的方向垂直于输送方向,防滑落板3的底部均匀的设有插接头4,所述插接头4与输送带本体1表面的孔洞适配,并且插接头4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孔洞间间隔距离的整数倍。[0032] 由于防滑落板是插接在输送带本体表面的,因此便于根据管件长度来调整其设置的位置,这样适应性更佳,另外由于两侧的挡板为低噪挡板,因此噪音更小。[0033] 具体实施例2:[0034]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输送带本体1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输送带本体1的表面设有柔性垫层5。[0035] 在输送带本体的表面设置柔性垫层一是为了降低噪音,二则是为了增大其摩擦力,因为其柔性垫层的光滑度相较于金属表面摩檫力更大。[0036] 具体实施例3:[0037]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低噪挡板2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述低噪挡板2包括外固定板21和内可拆卸板22,所述外固定板21固定的设置在输送带本体1的两侧,内可拆卸板22的顶部设有倒“U”形的挂接结构,内可拆卸板22通过挂接结构挂接在外固定板21的内侧。[0038] 由于管件会经常与两侧的挡板发生碰撞,因此设置了内可拆卸板,便于对内可拆卸板进行更换。[0039] 具体实施例4:[0040]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3的基础上对内可拆卸板22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内可拆卸板22的内侧层为耐磨塑料层,内可拆卸板22的外侧层则为橡胶垫层。[0041] 耐磨塑料层相较于金属层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更小更柔和,因此能起到降低噪因的作用,之所以不将内侧层直接设为柔性层是为了降低接触时的摩擦力,而内可拆卸板的外侧层为橡胶垫层就能起到更好的降噪作用,也不用考虑摩擦力的问题。[0042] 具体实施例5:[0043]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设了辅助支撑机构,所述防滑落板3的前端设有辅助支撑机构。[0044] 提高了防滑落板的支撑力度。[0045] 具体实施例6:[0046]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5的基础上对辅助支撑机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辅助支撑绳6和插接头4,所述辅助支撑绳6有两根,两根辅助支撑绳6分别设置在防滑落板3前端的两侧,辅助支撑绳6的另一端则与插接头4连接。[0047] 放好管件后,将辅助支撑绳的插接头插接在孔洞内,就能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0048]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管件生产用上料输送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