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包括储气罐(1)、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第一空气压缩机(4)、第二空气压缩机(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做功气体器件(6)、倍力气缸(7)、第一电磁换向阀(8)、第二电磁换向阀(9)、第三电磁换向阀(10),所述第一空气压缩机(4)设置在储气罐(1)外,且第一空气压缩机(4)的出气口与储气罐(1)通过第一连接气管(11)相连通,储气罐(1)与第一电磁换向阀(8)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气管(12)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8)与做功气体器件(6)的进气口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气管(13)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8)与做功气体器件(6)的出气口之间通过第四连接气管(14)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8)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卸气体的第五连接气管(15),第一电磁换向阀(8)与第二电磁换向阀(9)之间通过第六连接气管(16)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9)与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之间通过第七连接气管(17)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9)与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之间通过第八连接气管(18)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9)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卸气体的第九连接气管(19),第二空气压缩机(5)设置在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内,且第二空气压缩机(5)的出气口与储气罐(1)通过第十连接气管(20)相连通,第十连接气管(20)穿过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的罐体壁,所述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与第三电磁换向阀(10)通过第十一连接气管(21)相连通,第三电磁换向阀(10)与倍力气缸(7)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三通(22)和第二三通(23),第三电磁换向阀(10)与第一三通(22)的其中一个预留口之间通过第十二连接气管(24)相连通,第一三通(22)的另外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7)的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第十三连接气管(25)相连通,第一三通(22)的最后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7)的其中一端端部之间通过第十四连接气管(26)相连通,第十四连接气管(26)靠近第一三通(22)的一端设置有单向阀(27),第三电磁换向阀(10)与第二三通(23)的其中一个预留口之间通过第十五连接气管(28)相连通,第二三通(23)的另外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7)的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第十六连接气管(29)相连通,第二三通(23)的最后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7)的另外一端端部之间通过第十七连接气管(30)相连通,第十七连接气管(30)靠近第二三通(23)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27),所述倍力气缸(7)的两端端部分别与储气罐(1)之间分别通过第十八连接气管(31)和第十九连接气管(32)相连通,第十八连接气管(31)靠近倍力气缸(7)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27),第十九连接气管(32)靠近倍力气缸(7)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倍力气缸(7)包括缸体(701),缸体(701)内设置有活塞杆(702),活塞杆(702)的两端均套设有小密封圈(703),活塞杆(702)的中间套设有大密封圈(704),小密封圈(703)和大密封圈(704)均与缸体(701)间隙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701)按照长度均分为三段,其中中间一段的直径为两端两段的直径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罐(1)、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上均设置有压力表(33)。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罐(1)、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缸体(701)上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说明书: 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背景技术[0002] 在生产制造领域内经常会用到一些压力容器或压力动力设备,现有技术多是通过空气压缩机等压力提升设备将气体提升到一定高压力值做功气体,然后压力容器或压力动力设备利用高气体压力值进行做功,压力容器或压力动力设备做功之后通常都是将卸压后的气体直接释放到大气中,待压力容器或压力动力设备进行下一个循环做功时,再由压力提升设备将气体提升到一定高压力值做功气体,这样就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多次启动压力提升设备来制备高压力值做功气体将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此,需要设置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将释放到大气中的卸压气体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做功卸压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0004]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包括储气罐、高压气体回收气罐、低压气体回收气罐、第一空气压缩机、第二空气压缩机,还包括做功气体器件、倍力气缸、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第三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空气压缩机设置在储气罐外,且第一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与储气罐通过第一连接气管相连通,储气罐与第一电磁换向阀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与做功气体器件的进气口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与做功气体器件的出气口之间通过第四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卸气体的第五连接气管,第一电磁换向阀与第二电磁换向阀之间通过第六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与低压气体回收气罐之间通过第七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与高压气体回收气罐之间通过第八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卸气体的第九连接气管,第二空气压缩机设置在低压气体回收气罐内,且第二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与储气罐通过第十连接气管相连通,第十连接气管穿过低压气体回收气罐的罐体壁,所述高压气体回收气罐与第三电磁换向阀通过第十一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三电磁换向阀与倍力气缸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三通和第二三通,第三电磁换向阀与第一三通的其中一个预留口之间通过第十二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一三通的另外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的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第十三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一三通的最后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的其中一端端部之间通过第十四连接气管相连通,第十四连接气管靠近第一三通的一端设置有单向阀,第三电磁换向阀与第二三通的其中一个预留口之间通过第十五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二三通的另外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的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第十六连接气管相连通,第二三通的最后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的另外一端端部之间通过第十七连接气管相连通,第十七连接气管靠近第二三通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倍力气缸的两端端部分别与储气罐之间分别通过第十八连接气管和第十九连接气管相连通,第十八连接气管靠近倍力气缸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第十九连接气管靠近倍力气缸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0005] 所述倍力气缸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的两端均套设有小密封圈,活塞杆的中间套设有大密封圈,小密封圈和大密封圈均与缸体间隙配合连接。[0006] 所述缸体按照长度均分为三段,其中中间一段的直径为两端两段的直径的两倍。[0007] 所述储气罐、低压气体回收气罐、高压气体回收气罐上均设置有压力表。[0008] 所述储气罐、低压气体回收气罐、高压气体回收气罐、缸体上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00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利用该实用新型的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可以将做功气体器件做完功卸压之后的气体进行回收,将回收后的卸压气体利用到做功气体器件下一个循环的工作当中,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附图说明[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倍力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2]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0013]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包括储气罐1、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第一空气压缩机4、第二空气压缩机5,还包括做功气体器件6、倍力气缸7、第一电磁换向阀8、第二电磁换向阀9、第三电磁换向阀10,所述第一空气压缩机4设置在储气罐1外,且第一空气压缩机4的出气口与储气罐1通过第一连接气管11相连通,储气罐1与第一电磁换向阀8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气管12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8与做功气体器件6的进气口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气管13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8与做功气体器件6的出气口之间通过第四连接气管14相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8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卸气体的第五连接气管15,第一电磁换向阀8与第二电磁换向阀9之间通过第六连接气管16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9与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之间通过第七连接气管17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9与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之间通过第八连接气管18相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9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卸气体的第九连接气管19,第二空气压缩机5设置在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内,且第二空气压缩机5的出气口与储气罐1通过第十连接气管20相连通,第十连接气管20穿过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的罐体壁,所述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与第三电磁换向阀10通过第十一连接气管21相连通,第三电磁换向阀10与倍力气缸7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三通22和第二三通23,第三电磁换向阀10与第一三通22的其中一个预留口之间通过第十二连接气管24相连通,第一三通
22的另外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7的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第十三连接气管25相连通,第一三通22的最后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7的其中一端端部之间通过第十四连接气管26相连通,第十四连接气管26靠近第一三通22的一端设置有单向阀27,第三电磁换向阀10与第二三通
23的其中一个预留口之间通过第十五连接气管28相连通,第二三通23的另外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7的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第十六连接气管29相连通,第二三通23的最后一个预留口与倍力气缸7的另外一端端部之间通过第十七连接气管30相连通,第十七连接气管30靠近第二三通23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27,所述倍力气缸7的两端端部分别与储气罐1之间分别通过第十八连接气管31和第十九连接气管32相连通,第十八连接气管31靠近倍力气缸7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27,第十九连接气管32靠近倍力气缸7的一端也设置有单向阀27。
[0014] 如图2所示,所述倍力气缸7包括缸体701,缸体701内设置有活塞杆702,活塞杆702的两端均套设有小密封圈703,活塞杆702的中间套设有大密封圈704,小密封圈703和大密封圈704均与缸体701间隙配合连接,通常情况下是在活塞杆702上开设与小密封圈703和大密封圈704尺寸相匹配的环形凹槽,小密封圈703和大密封圈704分别卡扣在对应的环形凹槽内,进而保证活塞杆702与缸体701之间的气密性。所述缸体701按照长度均分为三段,其中中间一段的直径为两端两段的直径的两倍。[0015] 所述储气罐1、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上均设置有压力表33,分别用来对储气罐1、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内的气体压力进行显示,使其操作人员能够知悉各个容器内的压力值,以便于对整个装置进行准确的控制。所述储气罐1、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缸体701上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将几个容器内的实时压力值传递给控制系统。
[0016] 使用时,利用第一空气压缩机4将大气中的空气按照预先设置的压力值压缩至储气罐1内,待做功气体器件6(通常为气缸,也可以是其他需要利用高压气体作为动力源的器件)需要高压气体做功时,储气罐1内的压缩气体通过第二连接气管12、第一电磁换向阀8进入做功气体器件6,做功气体器件6做完功卸压之后的一部分带压回收气体又经第三连接气管13、第一电磁换向阀8、第六连接气管16、第二电磁换向阀9、第八连接气管18进入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随着高压回收气体回收气罐2的带压高压回收气体集聚越来越多,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的压力越来越大,待带压高压回收气体压力与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的压力相等时,带压高压回收气体不再往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内流动,此时经过第二电磁换向阀9将气体流动方向进行切换,带压低压回收气体经过第七连接气管17进入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其中进入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内的低压带压回收气体经过第二空气压缩机5的作用,经过另外一次提压作用将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内的低压带压回收气体又一次将压力提升到预先设定的压力值,经第十连接气管20进入储气罐1内,因第二空气压缩机5在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内,与周围的气体压力相同,主要是第二空气压缩机5的工作活塞两边压力相等,直接压缩的是低压气体回收气罐3内的低压带压回收气体而不是大气中的空气,所以可以节省一部分的压缩能源和压缩做功时间;其中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内的高压带压回收气体经过第十一连接气管21、第三电磁换向阀10、第十二连接气管24、第一三通22、第十三连接气管25、单向阀27、第十四连接气管26进入倍力气缸7的缸体701内,缸体701左端及缸体701中间的气体挤压缸体701右端的气体,使缸体701右端气体的压力增加,增压后的缸体701右端气体经过第十九连接气管32进入储气罐1内,同样地高压气体回收气罐2内的高压带压回收气体经过第十一连接气管21、第三电磁换向阀10、第十五连接气管28、第二三通23、十六连接气管29、第十七连接气管30进入倍力气缸7的缸体701内,缸体701右端及缸体701中间的气体挤压缸体701左端的气体,使缸体701左端气体的压力增加,增压后的缸体701左端气体经过第十九连接气管32进入储气罐1内。此时,做功气体器件6内也会残存部分少量压力值低的气体,这一部分气体经过第三连接气管13、第一电磁换向阀8、第六连接气管16、第二电磁换向阀9第九连接气管19排放到大气中。因借助回收了做功气体器件6卸压之后带压力的气体,将该带压气体回收到储气罐1内用于下一个循环的做功当中,减少了第一空气压缩机4的工作时间及工作频率,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0017] 该实用新型的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其中第一空气压缩机4、第二空气压缩机5、做功气体器件6、倍力气缸7、第一电磁换向阀8、第二电磁换向阀9、第三电磁换向阀10及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这些设置形式均是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设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且并非本专利申请所保护的重点,这里就不再做详细地赘述。[0018]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发明范围内。
声明:
“气体回收再利用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