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包括与电机的转轴(1)连接的风扇轴(2)和均布于所述风扇轴(2)的多个叶片(41),所述风扇轴(2)转动连接于电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叶片(41)之间固定设有加强肋(42),所述转轴(1)的两端与机座(31)之间均设有第一缓冲环(32),所述第一缓冲环(32)具有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42)设置于叶片(41)的靠近转子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42)为圆盘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42)的远离风扇轴(2)的外圆柱面朝向靠近转子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42)的靠近风扇轴(2)的内圆柱面固定设有凸块(10),所述风扇轴(2)设有供凸块(10)伸入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10)与风扇轴(2)的凹槽之间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轴(2)与电机之间的转动连接处设有第二缓冲环(4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环(32)和第二缓冲环(43)的材料为导电硅胶。
说明书: 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爆电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背景技术[0002] 防爆电机是一种可以在易燃易爆厂所使用的一种电机,运行时不产生电火花。防爆电机主要用于煤矿、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此外,在纺织、冶金、城市煤气、交通、粮油加工、造纸、医药等部门也被广泛应用。防爆电机作为主要的动力设备,通常用于驱动泵、风机、压缩机和其他传动机械。[0003] 目前,市场上的防爆电机的散热采用风扇散热,但是这种风扇转动的振动较大,消耗电机的驱动性能,因此,具有改进的空间。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具有振动小的优点。[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0006] 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包括与电机的转轴连接的风扇轴和均布于所述风扇轴的多个叶片,所述风扇轴转动连接于电机,多个所述叶片之间固定设有加强肋,所述转轴的两端与机座之间均设有第一缓冲环,所述第一缓冲环具有弹性。[000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肋将多个叶片固定在一起,避免高速旋转的悬臂结构的叶片造成振动,从而降低叶片、风扇轴和转轴的振动。具有弹性第一缓冲环缓冲转轴的振动,降低转轴振动造成电机的机座的振动,降低电机整体的振动,避免由于机座振动而造成的电火花,从而避免粉尘爆炸事故。加强肋将各个分离的叶片连接成一个整体,可加强叶片的强度,防止叶片在高速运转时变形,且能有效减少叶片的振动,从而提高电机的效能。[0008] 进一步,所述加强肋设置于叶片的靠近转子的一侧。[000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肋将叶片的风流挡住在转子的外侧,可快速地将转子的热量带离转子,加快热交换的速度。[0010] 进一步,所述加强肋为圆盘状。[001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盘状的加强肋利用圆形的稳定结构,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加强肋不会变形,减少加强肋的振动,使叶片的转动更稳定。[0012] 进一步,所述加强肋的远离风扇轴的外圆柱面朝向靠近转子的方向延伸。[001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快电机内部的风流的流通,提高散热效率。[0014] 进一步,所述加强肋的靠近风扇轴的内圆柱面固定设有凸块,所述风扇轴设有供凸块伸入的凹槽。[001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块伸入风扇轴的凹槽中,使加强肋固定在风扇轴上,实现叶片在风扇轴上的固定,凸块在凹槽中的固定方式便于加强肋在风扇轴上的装拆,增加装置的实用性。[0016] 进一步,所述凸块与风扇轴的凹槽之间过盈配合。[001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盈配合使凸块在风扇轴上的固定牢固,而且高速旋转的加强肋与风扇轴之间振动减少,进一步减少振动。[0018] 进一步,所述风扇轴与电机之间的转动连接处设有第二缓冲环。[001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缓冲环缓冲风扇轴的振动,减少风扇轴的振动传递到电机。[0020] 进一步,所述第一缓冲环和第二缓冲环的材料为导电硅胶。[002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硅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缓冲性能。一方面,使高速转动的叶片产生的静电导向加强肋,再通过加强肋接地,避免由于静电电火花产生的爆炸事故,增加安全性。另一方面,缓冲叶片旋转产生的振动,避免振动通过风扇轴传递到电机,从而避免降低电机的驱动性能。[002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23] 1.第一缓冲环和第二缓冲环分别使转轴和风扇轴的高速转动产生的振动缓冲,减少对电机外壳造成的振动,从而减少电机机座振动,减少电火花,加强肋减少叶片的振动,减少风扇轴的振动,加强肋上的凸块与风扇轴的凹槽之间过盈配合,使加强肋在风扇轴上的振动减少,多层次减少电机的振动;[0024] 2.第一缓冲环和第二缓冲环的材料均为导电硅胶,既缓冲风扇轴和转轴的振动,也将叶片产生的静电导向电机机座,多层次地减少电火花的产生,提高电机的防爆性能。附图说明[0025]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6] 图2是本实施例的风扇轴的剖视图;[0027] 图3是本实施例的卡接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0028] 图中:1、转轴;2、风扇轴;3、外壳;31、机座;32、第一缓冲环;4、风罩;41、叶片;42、加强肋;43、第二缓冲环;44、支杆;5、第一连接环;6、第二连接环;7、缓冲垫;8、卡簧;9、卡接块;10、凸块。具体实施方式[0029]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0030]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0031] 一种防振动的防爆电机,参见图1和图2,包括风扇轴2和沿圆周方向均布于风扇轴2的多个叶片41。
[0032] 参见图2,风扇轴2设置于电机的外壳3的一侧并与电机的转轴1同轴。风扇轴2的外部罩设有风罩4,风罩4固定连接于外壳3的一侧,风罩4的远离外壳3的一侧设有散热孔。风罩4的内部固定设有支杆44。风扇轴2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支杆44和风罩4。风罩4和支杆44分别与风扇轴2的两个轴承与之间设有第二缓冲环43,两个第二缓冲环43分别固定连接于风罩4和支杆44。第二缓冲环43的材料为导电硅胶,使高速转动的叶片41产生的静电导向风罩4和外壳3,避免由于静电电火花产生的爆炸事故。[0033] 参见图2,叶片41的外形为流线形,减少风阻,减少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振动。多个叶片41之间固定设有圆盘状的加强肋42,加强肋42设置于叶片41的靠近转子的一侧,加强肋42的远离风扇轴2的外圈朝向靠近转子的方向微微延伸弯曲,使气流布满整个风罩4,加强肋42的中部设有供风扇轴2穿过的通孔,加强肋42与风扇轴2之间过盈配合。
[0034] 参见图2,加强肋42的靠近风扇轴2的内圈固定设有凸块10,风扇轴2设有供凸块10伸入的凹槽。凸块10与风扇轴2的凹槽的槽侧面之间过盈配合。[0035] 参见图2,电机的转轴1的两端分别与电机的外壳3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外壳3与转轴1上的两个轴承的外圈之间设有第一缓冲环32,两个第一缓冲环32分别固定连接于外壳3的两侧。第一缓冲环32材料同样为导电硅胶。[0036] 参见图2,风扇轴2的靠近转轴1的一端设有圆环状的第一连接环5,第一连接环5与风扇轴2同轴,第一连接环5的内圆柱面与风扇轴2的外圆柱面之间过盈配合,第一连接环5的靠近风扇轴2的一端设有卡簧8,风扇轴2设有供卡簧8卡接的环形槽,卡簧8的端面与第一连接环5的端面相互抵靠,实现第一连接环5在风扇轴2上沿轴向的固定。[0037] 参见图2,转轴1的靠近风扇轴2的一端设有圆环状的第二连接环6,第二连接环6与转轴1同轴,第二连接环6的内圆柱面与转轴1的外圆柱面之间过盈配合,第二连接环6的靠近转轴1的一端同样设有卡簧8,转轴1设有供卡簧8卡接的环形槽,卡簧8的端面与第二连接环6的端面相互抵靠,实现第二连接环6在转轴1上沿轴向的固定。[0038] 参见图2和图3,第一连接环5与第二连接环6之间设有圆环状的缓冲垫7,第一连接环5的靠近第二连接环6的端面固定设有三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的卡接块9,第二连接环6的靠近第一连接环5的端面同样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三个卡接块9。第一连接环5和第二连接环6的卡接块9之间交叉布置,并且使缓冲垫7设置于交叉的卡接块9围成的内部圆柱空间中,使缓冲垫7固定在第一连接环5与第二连接环6中间,而且第一连接环5的卡接块9与第二连接环6的卡接块9的沿轴向的侧面相互抵靠,实现风扇轴2和转轴1之间的扭矩和转速的传递。缓冲垫7的内圈与风扇轴2和转轴1间隙配合。第一连接环5和第二连接环6的外圆柱面设有供螺栓穿过的螺纹通孔,两个螺纹通孔分别垂直于风扇轴2和转轴1的轴线,两个螺栓的端面分别抵靠在风扇轴2和转轴1的圆柱面,实现第一连接环5和第二连接环6分别在扇轴和转轴1上的圆周方向的固定。[0039]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声明:
“防振动的防爆电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