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包括带有操作元件(155)和调节元件(110)的模式调节装置(150)以及用于驱动输出轴(140)的传动机构(120),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140)与具有周向离合档位的冲击调节支架(250)轴向约束连接,所述冲击调节支架(250)周向约束于操作元件(155);所述操作元件(155)和调节元件(110)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调节元件(110)可相对传递元件(170)旋转且具有分别对应旋拧模式、冲击模式和钻机模式的周向档位,其中至少一个位置与传递元件(170)耦联;所述传递元件(170)以周向约束的方式装配支撑于配属于传动机构(120)的耦合壳体(130)上且在配属于旋拧模式的旋拧位置可相对耦合壳体(130)轴向移动、在配属于冲击模式和钻机模式的冲击和钻机位置相对耦合壳体(130)轴向约束;所述耦合壳体(130)具有用于激活离合机构、分别对应冲击模式和旋拧、钻机模式的冲击档位和止冲档位。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140)与具有周向离合档位的冲击调节支架(250)通过前后紧配套在输出轴上的动冲击盘(230)以及球轴承(240)轴向约束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调节支架(250)的径向凸起与操作元件(155)的内孔凹缺相配,周向约束于操作元件(155)。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110)在旋拧模式下内孔凸起(111)与传递元件(170)的外圆凸起(171)周向错开形成耦联。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元件(170)通过与耦合壳体(130)外圆凹槽(131)相配的内圆凸点(172)以周向约束的方式装配支撑于配属于传动机构(120)的耦合壳体(130)上。
说明书: 一种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钻的切换机构,尤其是一种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属于电动工具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检索可知,申请号为201180062023.X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该冲击钻具有模式调节装置和驱动装置,操作元件和调节元件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调节元件与传递元件之间以旋拧模式耦联。该传递元件支撑在配属于传动机构的壳体上,并且在旋拧模式可以轴向运动,在配属于其它二种模式中轴向固定。调节元件和传递元件可相对旋转运动。另外,调节元件在与传递元件配合的另一端具有凸出的激活元件,激活元件在钻机模式下挡住联锁件,从而限制输出轴的轴向运动,在冲击模式下与联锁件耦合,输出轴可以轴向运动,实现冲击功能。[0003] 实践表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是:钻机模式和冲击模式切换是通过调节元件上的激活元件限位实现,而调节元件固定在操作元件上,操作元件与输出轴上的联锁件两者间的装配关系尺寸链上有多个间隙配合关系,累计误差加上长时间工作以后容易造成调节元件上的激活元件失效,累计误差大的情况下也会造成功能调节误操作。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可以显著减少累计误差的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从而提高机构的可靠性。[0005]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包括带有操作元件和调节元件的模式调节装置以及用于驱动输出轴的传动机构,输出轴与具有周向离合档位的冲击调节支架轴向约束连接,冲击调节支架周向约束于操作元件;操作元件和调节元件相互固定连接,调节元件可相对传递元件旋转且具有分别对应旋拧模式、冲击模式和钻机模式的周向档位,其中至少一个位置与传递元件耦联;传递元件以周向约束的方式装配支撑于配属于传动机构的耦合壳体上且在配属于旋拧模式的旋拧位置可相对耦合壳体轴向移动、在配属于冲击模式和钻机模式的冲击和钻机位置相对耦合壳体轴向约束;耦合壳体具有分别对应冲击模式和旋拧、钻机模式的冲击档位和止冲档位。[000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止冲结构做在了耦合壳体上,因此强度更高,且与冲击调节支架之间的配合尺寸链大大缩短,减小了误差,提高了功能调节的可靠性和耐久寿命。附图说明[000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0008]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09] 图2为图1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0010] 图3为图1实施例中的关键零件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0011] 图4为图1实施例的剖视图。[0012] 图5(a)为图1实施例冲击模式下关键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0013] 图5(b)为图5(a)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0014] 图5(c)为图5(a)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0015] 图5(d)为图5(a)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6] 图6(a)为图1实施例旋拧模式下关键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6(b)为图6(a)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0018] 图6(c)为图6(a)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0019] 图6(d)为图6(a)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0] 图7(a)为图1实施例钻机模式下关键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0021] 图7(b)为图7(a)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0022] 图7(c)为图7(a)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0023] 图7(d)为图7(a)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4] 图8为图1实施例操作元件15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5] 实施例一[0026] 本实施例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基本结构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包括带有操作元件155和调节元件110的模式调节装置150以及用于驱动输出轴140的传动机构120。[0027] 输出轴140与具有周向离合档位的冲击调节支架250通过前后紧配套在输出轴上的动冲击盘230以及球轴承240轴向约束连接。冲击调节支架250的径向凸起与操作元件155的内孔凹缺相配,因此周向约束于操作元件155;操作元件155和调节元件110区别于201180062023.X不可相对旋转地相互连接相互之间通过锁紧螺钉180固连。
[0028] 调节元件110如图2所示,可相对传递元件170旋转且具有分别对应旋拧模式、冲击模式和钻机模式的周向档位113,其中冲击模式和钻机模式二个位置,因其内孔凸起111与传递元件170的外圆凸起171轴向干涉而不能形成耦联,只有在旋拧模式下,调节元件的内孔凸起111与传递元件170的外圆凸起171周向完全错开方可形成耦联。[0029] 传递元件170如图3所示,通过与耦合壳体130外圆凹槽131相配的内圆凸点172以周向约束的方式装配支撑于配属于传动机构120的耦合壳体130上,且在配属于旋拧模式的旋拧位置可相对耦合壳体130轴向移动、在配属于冲击模式和钻机模式的冲击和钻机位置相对耦合壳体130轴向约束,因此只有在旋拧模式下可以调节扭力弹簧的预紧力。[0030] 耦合壳体130具有分别对应冲击模式和旋拧、钻机模式的冲击档位和止冲档位。实现冲击钻功能的离合机构由静冲击盘210、冲击复位弹簧220、动冲击盘230和冲击调节支架250组成。扭力调节装置160由扭力弹簧320、扭力螺母310和扭力杯165组成,扭力杯165沿输出轴140轴向支撑在操作元件155上,可以自由周向旋拧,通过螺纹带动扭力螺母310沿轴向运动,从而改模扭力弹簧320的压缩量,达到调节输出扭力的目的,这些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故不另详述。
[0031] 如图5各图所示,在冲击模式下,调节元件110上的多个凸台111按压住传递元件170上的171部分,限制传递元件的轴向运动,同时,操作元件155上的凹槽156将冲击调节支架250调节至冲击模式,因此在该模式下,冲击调节支架250位于耦合壳体的130的冲击档位
133,输出轴140可以沿轴向行程冲击功能。
[0032] 如图6各图所示,在旋拧模式下,调节元件110与传递元件170形成轴向耦合,传递元件170可以沿轴向运动;同时,操作元件155上的凹槽156将冲击调节支架250调节至止冲模式,因此在该模式下,冲击调节支架250位于耦合壳体的130的止冲档位134,输出轴140不可以沿轴向形成冲击功能。[0033] 如图7各图所示,在钻机模式下,调节元件110上的多个凸台111按压住传递元件170上的171部分,限制传递元件的轴向运动;同时,操作元件155上的凹槽156将冲击调节支架250调节至止冲模式,因此在该模式下,冲击调节支架250位于耦合壳体的130的止冲档位
134,输出轴140不可以沿轴向形成冲击功能。
[0034] 换言之,传递元件170上的内侧凸点172与耦合壳体130上的凹槽131配合装配,限制传递元件170使其不能周向旋转。为输出轴分配用于冲击钻模式中产生冲击的离合机构由静冲击盘210、冲击复位弹簧220、动冲击盘230和冲击调节支架250组成,且耦合壳体130具有冲击档位和止冲档位133、134用于激活离合机构。操作元件155旋拧操作时带动冲击调节支架250旋转,当冲击钻模式时,冲击调节支架250位于耦合壳体130中的133冲击档位位置,位于该位置时离合机构能轴向离合动作,实现冲击钻功能;当旋拧模式和钻机模式时,冲击调节支架250位于耦合壳体130中的134止冲档位位置,位于该位置时,离合机构轴向不能离合动作,即输出轴140不能实现轴向冲击。[0035]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声明:
“冲击钻的冲击功能切换机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