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架、
给料机、分离腔、沉降箱、匀风连接管、变频风机,所述给料机前端伸入分离腔,所述变频风机设于沉降箱的一端,所述分离腔设于沉降箱的另一端,所述给料机的下端安装在移动架上,所述给料机的出口插接进分离腔内;所述变频风机与匀风连接管通过软管连接,所述沉降箱内设置挡料板,以防止轻物料进入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移动架包括固定底板和移动板,所述固定底板焊接或通过螺栓紧固于机架上,所述移动板可在固定底板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板上开设有两个长孔用于调节移动板位置,两个所述长孔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移动板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长孔通过螺栓配合连接,以便需要调节时或调节完毕后将移动板与固定底板松开或压紧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机通过减振支座安装在移动板上,所述移动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减振支座放置于对应的固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板与移动板之间设有减振硅胶垫,所述减振硅胶垫的上端面与减振支座的下端面贴合,以二次减振。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腔为变截面分离腔,所述变截面分离腔的下端口径小于上端口径。
说明书: 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分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背景技术[0002] 现有的物料风选机分离效果主要通过调节限料板、卸风板、风机风速以及喂料速度来实现,关于调节喂料机前端伸入分离腔距离以及改变分离腔截面尺寸来实现在风机低转速下达到同等分离效果的节能风选鲜有报道。为适应不同物料的风选要求,风选机设计过程风机选型基本都有余量,如何在风机低转速下实现物料同等效果分离,对于有效利用风机性能、节约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克服现有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0005] 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包括移动架、给料机、分离腔、沉降箱、匀风连接管、变频风机,所述给料机前端伸入分离腔,所述变频风机设于沉降箱的一端,所述分离腔设于沉降箱的另一端,所述给料机的下端安装在移动架上,所述给料机的出口插接进分离腔内;所述变频风机与匀风连接管通过软管连接,所述沉降箱内设置挡料板,以防止轻物料进入风机。[0006] 优选的,所述移动架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移动架包括固定底板和移动板,所述固定底板焊接或通过螺栓紧固于机架上,所述移动板可在固定底板上移动。[0007] 更优选的,所述固定底板上开设有两个长孔用于调节移动板位置,两个所述长孔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移动板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长孔通过螺栓配合连接,以便需要调节时或调节完毕后将移动板与固定底板松开或压紧固定。[0008] 更优选的,所述给料机通过减振支座安装在移动板上,所述移动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减振支座放置于对应的固定孔中。[0009] 更优选的,所述固定底板与移动板之间设有减振硅胶垫,所述减振硅胶垫的上端面与减振支座的下端面贴合,以二次减振。[0010] 更优选的,所述分离腔为变截面分离腔,所述变截面分离腔的下端口径小于上端口径。[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0012]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喂料机前端伸入分离腔距离以及改变分离腔截面尺寸来实现在风机低转速下达到同等分离效果的节能风选。一般风选机的设计,风机选型基本都有余量以适应不同物料的风选要求,本实用新型不仅增加了农业物料风选系统调节方式,而且可以在针对不同物料时,有效利用风机性能,减少耗电量。附图说明[001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匀风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给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0018]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给料机前端伸入距离S1时的示意图。[0019]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给料机前端伸入距离S2时的示意图。[0020]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变截面分离腔时的示意图。[0021]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给料机前伸S=5mm时壳仁物料风选效果折线图。[0022]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给料机前伸S=15mm时壳仁物料风选效果折线图。[0023]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给料机前伸S=25mm时壳仁物料风选效果折线图。[0024]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0025] 1?给料机;2?限料板;3?分离腔;4?沉降箱;5?挡料板;6?匀风连接管;7?变频风机;8?移动架;81?固定底板;82?移动板;83?长孔;84?连接孔;85固定孔;9?轻物料;10?重物料。具体实施方式[002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28] 实施例:[0029] 如图1?7所示的一种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包括移动架8、给料机1、分离腔3、沉降箱4、匀风连接管6、变频风机7,给料机1前端伸入分离腔3,变频风机7设于沉降箱4的一端,分离腔3设于沉降箱4的另一端,给料机1的下端安装在移动架8上,给料机1的出口插接进分离腔3内,变频风机7与匀风连接管6通过软管连接,沉降箱4内设置挡料板5,以防止轻物料9进入风机。分离腔3为变截面分离腔,变截面分离腔的下端口径小于上端口径,如图5?7,C为分离腔3的口径,S为给料机1伸入分离腔3的距离,其中C1>C2,S1<S2,轻物料9会沿分离腔3向上至沉降箱4中,重物料10会沿分离腔3向下落,以完成物料分选。
[0030] 移动架8安装在机架上,移动架8包括固定底板81和移动板82,固定底板81焊接或通过螺栓紧固于机架上,移动板82可在固定底板81上移动。固定底板81上开设有两个长孔83用于调节移动板82位置,两个长孔83处于同一直线上;移动板82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84,连接孔84与长孔83通过螺栓配合连接,以便需要调节时或调节完毕后将移动板82与固定底板81松开或压紧固定。给料机1通过减振支座安装在移动板82上,移动板82上开设有固定孔
85,减振支座放置于对应的固定孔85中。固定底板81与移动板82之间设有减振硅胶垫,减振硅胶垫的上端面与减振支座的下端面贴合,以二次减振。
[0031] 如图8?10所示,以新疆温185核桃破壳后获得的1/2等级壳仁混合物料为试验材料,其中核桃仁含水率为4.64%,核桃壳含水率为9.97%;设备分离腔厚度C1为78mm,喂料速度为设备额定生产率300kg/h,风机频率分别取32Hz、35Hz、38Hz、41Hz、44Hz、47Hz、50Hz,测定前伸长度S分别为5mm、15mm、25mm条件下壳仁风选效果,每次喂料不少于3kg,从获得的壳、仁物料中分别取样,测定风选后壳中含仁率与仁中含壳率。由图8、9、10可以看出,前伸5mm时,风机优选工作频率为38?44Hz,前伸15mm时,风机优选工作频率为35?41Hz,前伸25mm时,风机优选工作频率为32?38Hz,优选工作参数内,给料机前伸三种情况下壳中含仁率、仁中含壳率均在2%以内,均达到了较优的壳仁风选效果。
[0032] 可以发现,随着给料机前端伸入分离腔距离增大,达到同样的风选效果所需要的风机工作频率在减小,即该方法起到节约电能作用。[0033] 同样,分别用厚度5mm、15mm、25mm的封堵板将分离腔给料机伸入分离腔前端部分正下方分离腔空间进行封堵并开展壳仁风选试验,试验结果与仅前移而不堵前伸距离正下方分离腔空间情况下壳中含仁率与仁中含壳率并无明显差别,在优选工作频率范围内,壳中含仁率与仁中含壳率均在2%以内,故可以作为风机低频工作条件下达到较好分选效果的一种方案。[0034]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法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声明:
“节能型物料气力分选系统”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