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放置的主支撑柱,安装在主支撑柱底端的支腿,水平放置的多个轨道支撑梁,呈螺旋状的螺旋轨道,安装在螺旋轨道顶端的电机安装板,安装在电机安装板上的输送电机,以及铺设在螺旋轨道顶面和底面的输送带;
所述的多个轨道支撑梁的内端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主支撑柱侧面,并以主支撑柱为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布;
所述的螺旋轨道以主支撑柱为中心轴套设在主支撑柱外周,并与所有轨道支撑梁的外端相连;
所述的输送带与输送电机的输出端相连,且能够在输送电机的驱动下沿着螺旋轨道来回运行;
所述的螺旋轨道的外侧面开设有轨道槽,所述的轨道支撑梁上安装有对应的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顶部设有N形的第一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通过螺栓与轨道槽相连;所述的支撑杆底部设有L形的第二弯折部,且第二弯折部与对应轨道支撑梁的外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道支撑梁采用空心的矩形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矩形管内部沿轴向安装有加强框架;所述的加强框架的内端设有安装孔,并通过螺栓经安装孔与加强框架的侧面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轨道支撑梁围绕主支撑柱均匀排布,且上下相邻两个轨道支撑梁中轴线的夹角呈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腿为十字形,且中心与主支撑柱的底端相连。
说明书: 垂直螺旋输送机架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机,尤其涉及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属于输送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输送机是一种运输物料的机械设备,可以在一定的输送线上将物料从最初的供料点送至最终的卸料点。目前,食品生产车间内需要将物料运送到高处时,一般使用输送带为斜坡型的输送机,如公开号CN107253622A,2017年10月17日公开的发明专利一种粮食储存专用传送带输送机。由于输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最多为60~75度,因此,如果要将物料送至较高的地方就需要输送带有足够的长度,但是一旦目标地过高,输送带就需要非常长,过多的占用生产车间的空间;如果要减少输送带的长度就需要增大输送带的坡度来实现,但是一旦输送带坡度过大,物料在输送带上容易滑落,不利于物料的顺利、高效的运输。
因此,亟待研发设计一种新型的输送设备,以更加适应生产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通过铺设螺旋输送带,以实现物料能够沿垂直方向向上输送,从而节省空间的技术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包括竖直放置的主支撑柱,安装在主支撑柱底端的支腿,水平放置的多个轨道支撑梁,呈螺旋状的螺旋轨道,安装在螺旋轨道顶端的电机安装板,安装在电机安装板上的输送电机,以及铺设在螺旋轨道顶面和底面的输送带;
所述的多个轨道支撑梁的内端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主支撑柱侧面,并以主支撑柱为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布;
所述的螺旋轨道以主支撑柱为中心轴套设在主支撑柱外周,并与所有轨道支撑梁的外端相连;
所述的输送带与输送电机的输出端相连,且能够在输送电机的驱动下沿着螺旋轨道来回运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的螺旋轨道的外侧面开设有轨道槽,所述的轨道支撑梁上安装有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顶部设有N形的第一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通过螺栓与轨道槽相连;所述的支撑杆底部设有L形的第二弯折部,且第二弯折部与对应轨道支撑梁的外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的轨道支撑梁采用空心的矩形管。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矩形管内部沿轴向安装有加强框架;所述的加强框架的内端设有安装孔,并通过螺栓经安装孔与加强框架的侧面相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的多个轨道支撑梁围绕主支撑柱均匀排布,且上下相邻两个轨道支撑梁中轴线的夹角呈90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的支腿为十字形,且中心与主支撑柱的底端相连。
综上,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螺旋轨道沿主支撑柱的中轴线螺旋排布,并在顶面和底面上铺设首尾相连的输送带,物料就能通过输送带沿着螺旋轨道进行垂直输送,既可以从低处向高处运输,也可以从高处向地处运输。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优势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螺旋轨道在轨道支撑梁、主支撑柱以及支腿的支持下,不仅连接牢固,而且结构稳定。
2、本实用新型在螺旋轨道顶端安装输送电机,使得首尾相连的输送带能够沿着螺旋轨道循环运行,且能够螺旋上升或下降。
3、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旋型输送带,并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运输物料,相比斜坡型的输送带,节省了大量的占地空间。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适合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I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轨道支撑梁管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腿,2、主支撑柱,3、螺旋轨道,301、轨道槽,4、轨道支撑梁,401、加强框架,5、支撑杆,501、第一弯折部,502、第二弯折部,6、电机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垂直螺旋输送机架,包括竖直放置的主支撑柱2,安装在主支撑柱2底端的支腿1,水平放置的多个轨道支撑梁4,呈螺旋状的螺旋轨道3,安装在螺旋轨道3顶端的电机安装板6,安装在电机安装板6上的输送电机,以及铺设在螺旋轨道顶面和底面的输送带,具体阐述如下。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多个轨道支撑梁4的内端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主支撑柱2的侧面,并以主支撑柱2为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布。
如图1所示,所述的螺旋轨道3以主支撑柱2为中心轴套设在主支撑柱2的外周,并与所有轨道支撑梁4的外端相连。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输送带的首尾相连,并与输送电机的输出端相连,且能够在输送电机的驱动下沿着螺旋轨道来回运行。
本实施例组装时,主支撑柱2可以选用矩形或方形钢管;在主支撑柱2底部连接支腿1,在主支撑柱2周身从上至下依次连接多个轨道支撑梁4;由于电机安装板6上预留有电机安装孔,在电机安装板6上安装输送电机,在螺旋轨道3上铺设输送带,并将螺旋轨道3套装在主支撑柱2外周,呈以主支撑柱2为中心的螺旋型。
本实施例使用时,输送带由输送电机驱动,对物料进行输送,从而实现物料在垂直方向的输送。根据实际需要,物料既可以从低处向高处运输,也可以从高处向地处运输,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斜坡型输送带,螺旋型的输送带节省了大量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螺旋轨道3的外侧面开设有轨道槽301,所述的轨道支撑梁4上连接有支撑杆5。具体的,所述支撑杆5顶部设有第一弯折部501,且第一弯折部501为N形,并通过螺栓与轨道槽301连接;所述支撑杆5底部设有第二弯折部502,且第二弯折部502为L形,并与对应的轨道支撑梁4的外端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螺旋轨道3的外侧面开设的轨道槽301,相比固定的孔位,在安装第一弯折部501时更加方便定位,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支撑杆5与螺旋轨道3的连接位置。支撑杆5采用双折弯的结构,具有第一弯折部501和第二弯折部502,不仅能够承受来自螺旋轨道3的压力,而且第一弯折部501和第二弯折部502两处承受压力,可以分散支撑杆5的受力,如果只有第二弯折部502一处支撑压力,则支撑杆5容易断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轨道支撑梁4为空心的矩形管,原因在于矩形管具有轻便,方便焊接,适配性好,结构牢固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矩形管内部沿轴向焊接有加强框架401,所述的加强框架401的内端开设有安装孔,在安装孔中放置螺栓,并利用螺栓连接加强框架401和主支撑柱2,从而将矩形管的内端安装在主支撑柱2的侧面上。使用时,加强框架401能有效防止矩形管的变形,安装孔能够通过螺栓连接保证轨道支撑梁4连接的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所述的多个轨道支撑梁4围绕主支撑柱2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均匀排布,且上下相邻的两个轨道支撑梁4的中轴线的夹角呈90度。具体实施时,轨道支撑梁4的数量,以及上下相邻的两个轨道支撑梁4中轴线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里上下相邻两个轨道支撑梁4中轴线的夹角的优选90度,从而保证多个轨道支撑梁4能够共同稳定的支撑螺旋轨道3,使螺旋轨道3不会变形。同理,上下相邻两个轨道支撑梁4之间的高度差也可以根据输送带的高度进行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的支腿1为十字形,且支腿1的中心与主支撑柱固定连接。使用时,十字形的支腿1结构可靠,能稳定的支撑起整体机架。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垂直螺旋输送机架”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