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架、H型架、斜撑杆;
所述H型架包括上托辊横梁、支腿架,所述支腿架对称设置于上托辊横梁及下托辊横梁之间,支腿架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安装槽,在安装槽的两个端部沿安装槽的侧壁贯穿设置有U型凹槽,所述上托辊横梁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安装槽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中间架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能够卡入到U型凹槽内的连接杆,使中间架水平连接于相邻的两个中间架之间;
所述斜撑杆的上端与中间架相连接,斜撑杆的下端与支腿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位于中间架的上方,在定位孔内插入限位销轴,可限制中间架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架的高度能够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架包括上部架体、下部架体,所述上部架体及下部架体的外壁上均依次等距开设有相对应的通孔,所述下部架体的上端沿上部架体的下端能够插入到上部架体内部,将定位销轴插入到上部架体及下部架体上的通孔内,可将上部架体及下部架体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架体的下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辊横梁向上弯折呈弧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辊横梁的下方设置有下托辊组,下托辊组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支腿架的下部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辊横梁上安装有上托辊组。
9.一种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
说明书: 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及带式输送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输送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及带式输送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散料输送主要以带式输送机为主,带式输送机是一种以摩擦驱动的连续输送物料的机械设备。其由卸载部、驱动部、单元机身、机尾部、承载物料的胶带、拉紧装置等部件。卸载部与驱动部通过承载物料的胶带连接并传递动力;单元机身段直接通过地脚螺栓或焊接钢板与地面固定连接;驱动部与单元机身通过胶带连接;带式输送机机身部分为相同多个单元机身搭接而成。
传统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均是由托辊架、H架、中间架、斜撑、下托辊架以及托辊、螺栓螺母等标准件组成。单元机身各个零部件之间均是由螺栓螺母等标准件相互连接,再用标准件将多个相同的单元机身与卸载部、储带仓、传动部、机尾部等部件连接起来,就组装成完整的带式输送机,待正常运行后完成运输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在安装一定长度的该中单元机身时安装时安装人员用螺栓螺母连接两零部件时肯定是费时费力的,从而造成产品安装工期加长与增加安装成本。且常规较大带宽输送机上托辊架与下托辊架重量较大,在煤矿井下又没起重设备搬运,仅能依靠人力搬运安装。这样就会造成安装人员安装时搬运不方便,更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同时大大增加员工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
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
一种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包括中间架、H型架、斜撑杆;
所述H型架包括上托辊横梁、支腿架,所述支腿架对称设置于上托辊横梁及下托辊横梁之间,支腿架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安装槽,在安装槽的两个端部沿安装槽的侧壁贯穿设置有U型凹槽,所述上托辊横梁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安装槽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中间架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能够卡入到U型凹槽内的连接杆,使中间架水平连接于相邻的两个中间架之间;
所述斜撑杆的上端与中间架相连接,斜撑杆的下端与支腿架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位于中间架的上方,在定位孔内插入限位销轴,可限制中间架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移。
优选的,所述支腿架的高度能够调节。
优选的,所述支腿架包括上部架体、下部架体,所述上部架体及下部架体的外壁上均依次等距开设有相对应的通孔,所述下部架体的上端沿上部架体的下端能够插入到上部架体内部,将定位销轴插入到上部架体及下部架体上的通孔内,可将上部架体及下部架体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部架体的下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座。
优选的,所述上托辊横梁向上弯折呈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上托辊横梁的下方设置有下托辊组,下托辊组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支腿架的下部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托辊横梁上安装有上托辊组。
一种带式输送机,包括上述所述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及带式输送机,该单元机身包括中间架、H型架、斜撑杆;H型架包括上托辊横梁、支腿架,支腿架对称设置于上托辊横梁及下托辊横梁之间,支腿架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安装槽,在安装槽的两个端部沿安装槽的侧壁贯穿设置有U型凹槽,上托辊横梁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安装槽的顶部固定连接;中间架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能够卡入到U型凹槽内的连接杆,使中间架水平连接于相邻的两个中间架之间;斜撑杆的上端与中间架相连接,斜撑杆的下端与支腿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各个部件之间依靠U型限位槽或销轴固定连接,结构简便、重量轻,宜于生产加工。实现了产品安装便捷,工人省时省力,大大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输送机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H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间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中间架01、连接杆11、H型架02、上托辊横梁21、支腿架22、上部架体221、下部架体222、通孔223、连接座224、斜撑杆03、安装槽04、U型凹槽41、定位孔42、上托辊组05、下托辊组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下”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看图1至图6,一种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包括中间架01、H型架02、斜撑杆03;H型架02包括上托辊横梁21、支腿架22,支腿架22对称设置于上托辊横梁21及下托辊横梁之间,支腿架2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安装槽04,在安装槽04的两个端部沿安装槽04的侧壁贯穿设置有U型凹槽41,上托辊横梁21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安装槽04的顶部固定连接。中间架01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连接杆11,在安装时,可直接将中间架01的端部置于安装槽04内,使连接杆11卡入到U型凹槽41内,使中间架01水平连接于相邻的两个中间架01之间,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此时,中间架01的端部会置于安装槽04内,利用安装槽04来限制中间架01的左右位移,连接杆11插入到U型凹槽41内后,即可以将中间架01与支腿架22相连,又可以限制中间架01在横向方向的位移;斜撑杆03的上端与中间架01相连接,斜撑杆03的下端与支腿架22相连接;其中,斜撑杆03与中间架01及支腿架22可采用螺栓连接、或销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安装槽04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定位孔42,定位孔42位于中间架01的上方,在定位孔42内插入限位销轴,可限制中间架01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移,从而将中间架01与支腿架22牢固连接在一起,防止脱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支腿架22的高度能够调节。其中,支腿架22包括上部架体221、下部架体222,上部架体221及下部架体222的外壁上均依次等距开设有相对应的通孔223,下部架体222的上端沿上部架体221的下端能够插入到上部架体221内部,将定位销轴插入到上部架体221及下部架体222上的通孔223内,可将上部架体221及下部架体222相连接。在需要调整支腿架22的高度时,可将定位销轴插入到不同的通孔223内即可,使支腿架22能适用于起伏不平的复杂巷道之中。其中,上部架体221及下部架体222可采用一定规格的方钢,上部架体221的内径大于下部架体222的内径,并且能够使上部架体221套在下部架体222外,在下部架体222的下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座224,可通过地脚螺栓将连接座224与地面固定,可防止支腿架22倾倒。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托辊横梁21向上弯折呈弧形结构。在上托辊横梁21上安装有上托辊组05,上托辊横梁21的下方设置有下托辊组06,下托辊组06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支腿架22的下部相连接。
一种带式输送机,包括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声明:
“快速拆装式带式输送机单元机身及带式输送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