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槽槽体、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及第二磨损监测装置,所述中部槽槽体包括连成一体的槽帮、中板和底板,中板的下方设置有底板,槽帮设置在中板和底板的两侧,所述中板上与槽帮相连的一侧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厚度和中板厚度一致,所述安装板内设置有所述第一磨损监测装置,且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顶部与安装板上表面平齐,所述槽帮内靠近安装板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磨损监测装置,且第二磨损监测装置的端面与槽帮内表面平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贯通的安装孔,安装孔与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公差配合,第一磨损监测装置插装在安装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底部还设有螺纹孔,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底部通过紧固螺柱紧固并涂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底部设有走线槽,走线槽用于将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引线引出到中部槽外侧,所述走线槽与安装孔连通,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引线通过灌胶固定在走线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帮上开设有贯通的螺纹孔,第二磨损监测装置的外表面设有与螺纹孔相配合的螺纹,第二磨损监测装置与槽帮螺纹连接并灌胶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和第二磨损监测装置的引线与中部槽外侧的信号采集发送装置电连接,以将磨损信号实时反馈至信号采集发送装置,由信号采集发送装置将磨损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通过通信系统传输给上位机。
说明书: 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刮板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
背景技术
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属于煤矿井工开采设备刮板输送机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刮板输送机的寿命。刮板输送机80%的失效是由磨损造成的,而中部槽的磨损主要体现在中板的磨损和槽帮的磨损。常用的接触式与非接触式厚度测量方式,无法实现实时在线测量,且停机测量会影响工作效率。现有技术中将磨损监测装置布置在中部槽的底板表面,只能对中板的磨损情况进行监测,无法对槽帮的磨损情况进行监测,并且由于中部槽的工作环境恶劣,在刮板输送机正常运行中,磨损监测装置易受到泥浆、煤渣、石块等附着物干扰,导致测量不稳定,影响测量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能够实时监测中板及槽帮的磨损情况,且在刮板输送机正常运行中,磨损监测装置不会受到泥浆、煤渣、石块等附着物干扰,保证了测量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包括中部槽槽体、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及第二磨损监测装置,所述中部槽槽体包括连成一体的槽帮、中板和底板,中板的下方设置有底板,槽帮设置在中板和底板的两侧,所述中板上与槽帮相连的一侧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厚度和中板厚度一致,所述安装板内设置有所述第一磨损监测装置,且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顶部与安装板上表面平齐,所述槽帮内靠近安装板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磨损监测装置,且第二磨损监测装置的端面与槽帮内表面平齐。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贯通的安装孔,安装孔与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公差配合,第一磨损监测装置插装在安装孔内。
优选的,所述安装孔底部还设有螺纹孔,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底部通过紧固螺柱紧固并涂胶。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底部设有走线槽,走线槽用于将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引线引出到中部槽外侧,所述走线槽与安装孔连通,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引线通过灌胶固定在走线槽内。
优选的,所述槽帮上开设有贯通的螺纹孔,第二磨损监测装置的外表面设有与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第二磨损监测装置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并灌胶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和第二磨损监测装置的引线与中部槽外侧的信号采集发送装置连接,以将磨损信号实时反馈至信号采集发送装置,由信号采集发送装置将磨损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通过通信系统传输给上位机。
优选的,所述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和第二磨损监测装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相比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中板上与槽帮相连的一侧开设插槽,插槽内插接有安装板,安装板内安装有第一磨损监测装置,以对中板磨损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在槽帮与刮板摩擦的位置安装有第二磨损监测装置,以对槽帮磨损情况进行监测,且第一磨损监测装置的顶部与安装板上表面平齐,第二磨损监测装置的端面与槽帮内侧的磨损面平齐,当刮板输送机正常运行时,刮板会对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及设置第二磨损监测装置同时产生磨损,进而产生信号变化,从而实现对中部槽中板和槽帮的磨损情况进行同时监测,且由于第一磨损监测装置及第二磨损监测装置分别安装在安装板内部和槽帮内部,因而不会受到泥浆、煤渣、石块等附着物的干扰,保证了测量稳定性及数据实时发送。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中部槽槽体10、槽帮11、中板12、安装板121、第一安装孔1211、螺纹孔1212、走线槽1213、紧固螺柱122、底板13、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请参看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包括中部槽槽体10、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及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所述中部槽槽体10包括连成一体的槽帮11、中板12和底板13,中板12的下方设置有底板13,槽帮11设置在中板12和底板13的两侧,所述中板12上与槽帮11相连的一侧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接有安装板121,所述安装板121厚度和中板12厚度一致,所述安装板121内设置有所述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且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的顶部与安装板121上表面平齐,具体的,所述安装板121上开设有贯通的安装孔1211,安装孔1211与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公差配合,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插装在安装孔1211内,用于监测中板12的磨损情况,所述槽帮11内靠近安装板121的位置安装有用于监测槽帮11的磨损情况的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且所述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的端面与槽帮11内表面平齐,具体的,所述槽帮11上开设有贯通的螺纹孔1212,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的外表面设有与螺纹孔1212相配合的螺纹,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与槽帮11螺纹连接、并灌胶固定,以保证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稳固安装在槽帮11内。当刮板输送机正常运行时,刮板会对中部槽的中板12和槽帮11产生磨损,由于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的顶部与安装板121上表面平齐,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的端面与槽帮11内表面平齐,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和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的内部构造与现有技术的磨损监测装置相同,均由磨损检测传感器、信号接收处理电路板和辅助电源三部分组成,磨损检测传感器与信号接收处理电路板和辅助电源电连接,当刮板输送机中板及槽帮在本体磨损的同时,使得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及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的磨损检测传感器同时出现磨损,内置于磨损检测传感器内部的光纤长度随磨损而变化,导致信号接收处理电路板采集的磨损检测传感器的电信号将随之变化,从而实现对中部槽中板12和槽帮11的磨损情况进行同时监测,其中,磨损检测传感器被磨损的长度等于待测设备中磨损部件被磨损的长度,进而再依据磨损部件的原始厚度获得磨损部件磨损后的厚度;并且由于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及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分别安装在安装板121内部和槽帮11内部,使得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及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不会受到泥浆、煤渣、石块等附着物的干扰,保证了测量稳定及数据实时发送。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1211底部还设有螺纹孔1212,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的底部通过紧固螺栓122紧固并涂胶,以保证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牢固安装在安装板121内,对其形成有效防护,防止其在刮板输送机工作过程中因振动而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121底部设有走线槽1213,走线槽1213用于将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的引线引出到中部槽外侧,所述走线槽1213与安装孔1211连通,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的引线通过灌胶固定在走线槽1213内,以保证数据实时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和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的引线与中部槽外侧的信号采集发送装置连接,以将磨损信号实时反馈至信号采集发送装置,由信号采集发送装置将磨损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通过通信系统传输给上位机,便于工作人员实时监测中部槽的磨损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动作原理:在中部槽磨损量较大的中板12及槽帮11位置分别安装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刮板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中板12、槽帮11产生磨损量,导致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内置于安装板121中的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同时产生磨损,进而产生信号变化,工作时,第一磨损监测装置20和第二磨损监测装置30的引线与中部槽外侧的信号采集发送装置电连接,以将磨损信号实时发送至信号采集发送装置,由信号采集发送装置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后通过通信系统传输给上位机,便于工作人员实时监测中部槽的磨损情况。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声明:
“具备磨损厚度测量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