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包括顶端呈开放设计的油杯(1),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杯(1)顶部开放区域通过螺栓封堵安装有顶盖(2),在油杯(1)内安装有搅拌单元,在油杯(1)底部连通安装有排放管(3),并在排放管(3)端处安装有用于抽送润滑油的抽料泵,所述排放管(3)底部连通安装有输送单元,借助输送单元对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杯(1)外部固定套设有固定套环(4),在固定套环(4)外壁两侧对称安装有连接件(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2)与油杯(1)接触位置安装有密封垫,并在顶盖(2)上一侧连通穿设有进油管(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单元包括转动安装在顶盖(2)上表面中心处的手轮(7),在顶盖(2)下表面中心处转动安装有搅拌轴(8),且搅拌轴(8)与手轮(7)对应传动连接,利用搅拌轴(8)对油杯(1)内的润滑油进行混合搅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单元包括连通安装在排放管(3)底部的分流管(9),在分流管(9)底部均匀连通分布有多个支管(10),并在支管(10)上一一对应安装有调节部,借助调节部能够对润滑油进行分流定量投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9)上对应安装有固定架(11),且固定架(11)与调节部一一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顶部呈开放设计的分流腔(12),所述分流腔(12)顶部安装有密封盖(13),并在分流腔(12)前端面开设有透明区(14),在透明区(14)上设有刻度标识,在分流腔(12)一侧底部连通安装有进料管(15),且进料管(15)与分流管(9)对应连通,所述分流腔(12)底部连通安装有转移管(16),并在转移管(16)端处安装有控制其通断的电磁阀,所述分流腔(12)内滑动安装有活塞(17),并在密封盖(13)中心处通过螺纹旋合穿设有调节螺杆(18),且调节螺杆(18)底部与活塞(17)上表面中心处转动连接。
说明书: 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输送机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螺旋输送机是输送设备中的一种形式,能够实现水平、倾斜或垂直输送,因此它的应用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在工作时,它利用旋转的螺旋叶片将物料推移而进行输送工作,由于螺旋输送机上的机械结构较多,因此在螺旋输送机的多个位置均需要进行润滑处理,需要配备润滑装置进行辅助使用,但是现有润滑装置在实际使用中存下以下不足。
现有技术中的润滑装置其功能性较单一,无法实现对螺旋输送机上各个润滑位置进行同步的分流输送,因此在螺旋输送机上各个润滑位置需要配备多个润滑装置才能实现润滑效果,使用成本高,整体使用效果不理想,且不具备搅拌功能,润滑油长时间的存放下会影响润滑油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包括顶端呈开放设计的油杯,所述油杯顶部开放区域通过螺栓封堵安装有顶盖,在油杯内安装有搅拌单元,在油杯底部连通安装有排放管,并在排放管端处安装有用于抽送润滑油的抽料泵,所述排放管底部连通安装有输送单元,借助输送单元对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油杯外部固定套设有固定套环,在固定套环外壁两侧对称安装有连接件。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盖与油杯接触位置安装有密封垫,并在顶盖上一侧连通穿设有进油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搅拌单元包括转动安装在顶盖上表面中心处的手轮,在顶盖下表面中心处转动安装有搅拌轴,且搅拌轴与手轮对应传动连接,利用搅拌轴对油杯内的润滑油进行混合搅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输送单元包括连通安装在排放管底部的分流管,在分流管底部均匀连通分布有多个支管,并在支管上一一对应安装有调节部,借助调节部能够对润滑油进行分流定量投放。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分流管上对应安装有固定架,且固定架与调节部一一固定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调节部包括顶部呈开放设计的分流腔,所述分流腔顶部安装有密封盖,并在分流腔前端面开设有透明区,在透明区上设有刻度标识,在分流腔一侧底部连通安装有进料管,且进料管与分流管对应连通,所述分流腔底部连通安装有转移管,并在转移管端处安装有控制其通断的电磁阀,所述分流腔内滑动安装有活塞,并在密封盖中心处通过螺纹旋合穿设有调节螺杆,且调节螺杆底部与活塞上表面中心处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输送单元,经过分流管将润滑油经过多个支管分别的转移至对应的调节部的分流腔内,实现了对螺旋输送机各个位置的分流输送,同时在调节部的辅助下,利用分流腔对润滑油进行收纳,能够对各个位置输送的润滑油量进行调控,后续经过转移管将润滑油排放即可。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搅拌单元,在使用中,工作人员可手动转动手轮,联动与其连接的搅拌轴进行跟随转动,借助搅拌轴的跟随转动,实现对油杯内润滑油进行跟随搅拌,实现了润滑油的活化,避免润滑油出现沉降等问题,保证了润滑油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杯与输送单元连通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搅拌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杯;2、顶盖;3、排放管;4、固定套环;5、连接件;6、进油管;7、手轮;8、搅拌轴;9、分流管;10、支管;11、固定架;12、分流腔;13、密封盖;14、透明区;15、进料管;16、转移管;17、活塞;18、调节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包括顶端呈开放设计的油杯1,油杯1顶部开放区域通过螺栓封堵安装有顶盖2,在油杯1内安装有搅拌单元,在油杯1底部连通安装有排放管3,并在排放管3端处安装有用于抽送润滑油的抽料泵,排放管3底部连通安装有输送单元,借助输送单元对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油杯1外部固定套设有固定套环4,在固定套环4外壁两侧对称安装有连接件5,顶盖2与油杯1接触位置安装有密封垫,并在顶盖2上一侧连通穿设有进油管6。
如图3所示,搅拌单元包括转动安装在顶盖2上表面中心处的手轮7,在顶盖2下表面中心处转动安装有搅拌轴8,且搅拌轴8与手轮7对应传动连接,利用搅拌轴8对油杯1内的润滑油进行混合搅拌;
其中,对油杯1内的润滑油进行搅拌时:通过设有搅拌单元,在使用中,工作人员可手动转动手轮7,联动与其连接的搅拌轴8进行跟随转动,借助搅拌轴8的跟随转动,实现对油杯1内润滑油进行跟随搅拌,实现了润滑油的活化,避免润滑油出现沉降等问题,保证了润滑油的品质。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输送单元包括连通安装在排放管3底部的分流管9,在分流管9底部均匀连通分布有多个支管10,并在支管10上一一对应安装有调节部,借助调节部能够对润滑油进行分流定量投放,分流管9上对应安装有固定架11,且固定架11与调节部一一固定连接;
其中,对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时:通过设有输送单元,润滑油经过油杯1底部的排放管3转移至分流管9上,随即经过分流管9将润滑油经过多个支管10分别的转移至对应的调节部的分流腔12内,实现了对螺旋输送机各个位置的分流输送,同时在调节部的辅助下,利用分流腔12对润滑油进行收纳,能够对各个位置输送的润滑油量进行调控,后续经过转移管16将润滑油排放即可,在使用中需要对的单个位置的润滑油投放量进行调节时,只需要对应转动调节螺杆18,联动活塞17在分流腔12内下移,从而对分流腔12内空间进行调整,达到对润滑油量的控制,方便工作人员针对不同位置的实际需求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调节部包括顶部呈开放设计的分流腔12,分流腔12顶部安装有密封盖13,并在分流腔12前端面开设有透明区14,在透明区14上设有刻度标识,在分流腔12一侧底部连通安装有进料管15,且进料管15与分流管9对应连通,分流腔12底部连通安装有转移管16,并在转移管16端处安装有控制其通断的电磁阀,分流腔12内滑动安装有活塞17,并在密封盖13中心处通过螺纹旋合穿设有调节螺杆18,且调节螺杆18底部与活塞17上表面中心处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固定套环4以及连接件5将油杯1固定在螺旋输送机上,保证后续润滑油的稳定输送,后续通过进油管6将润滑油投送至油杯1内,同时将输送单元上的单个分流腔12通过管道分别与螺旋输送机需要润滑的预留位置连通,确保润滑油稳定的供应在螺旋输送机上的各个位置,保障了螺旋输送机的正常运行,在输送单元的辅助下,能够实现对螺旋输送机上各个位置的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同时各个位置投送的润滑油量可自主调控,避免润滑油出现浪费,同时在搅拌单元的配合下,方便工作人员对油杯1内的润滑油进行主动搅拌,确保润滑油的活性,保障了润滑油的品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声明:
“螺旋输送机用润滑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