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选矿技术

> 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

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

480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国能(泉州)热电有限公司  
2023-11-17 11:52:19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拉绳开关控制电路、直流控制电路和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

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具有第一电源、第一继电器和拉绳开关,所述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拉绳开关依次串联;

所述直流控制电路具有第二电源、第二继电器和第一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继电器和所述第一常开触点依次串联;其中,所述第一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对应;

所述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上设置有电机和第二常开触点,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二常开触点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二继电器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远程控制电路,所述远程控制电路上设置有第三常开触点和停机控制模块,所述第三常开触点和所述停机控制模块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二继电器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控制电路上还设置有报警模块,所述第三常开触点、所述停机控制模块和所述报警模块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常开触点、所述停机控制模块和所述报警模块依次串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常开触点、所述停机控制模块和所述报警模块依次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继电器和第一常闭触点,所述远程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常闭触点;

所述第三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并联,所述拉绳开关与所述第一继电器串联在同一支路上,所述第一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一继电器串联,且所述第一常闭触点与所述拉绳开关并联;其中,所述第一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对应;

所述第二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三常开触点并联,所述第二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继电器,所述直流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常开触点;

所述第四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并联,所述拉绳开关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串联;

所述第四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并联,且所述第二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和所述第四常开触点串联;其中,所述第四常开触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五继电器,所述直流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五常开触点;

所述第五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并联,所述拉绳开关与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四继电器以及所述第五继电器串联;

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和所述第四常开触点并联,且所述第二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所述第四常开触点和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串联;其中,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五继电器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包括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源转换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为220V,所述直流电为24V。

说明书: 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基于直流控制电路和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来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其中,所述直流控制电路的电源取自主机110V直流电源,直流控制电路上串联设置有拉绳开关和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设置在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中。当拉绳开关动作时,继电器线圈得电,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中与继电器对应的常开触点闭合,导致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中的电机停止运转,进而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

但是,为了便于技术人员操作,拉绳开关往往设置在裸露的环境中,使得拉绳开关容易出现因潮湿积水、灰尘堆积产生的爬电现象,最终导致直流控制回路中的正电源或负电源对地绝缘电阻下降,从而发生主机110V直流系统频繁发生接地告警,严重影响主机直流系统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能够用于解决目前皮带输送机控制方式容易导致主机110V直流系统频繁发生接地告警,从而严重影响主机直流系统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拉绳开关控制电路、直流控制电路和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

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具有第一电源、第一继电器和拉绳开关,所述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拉绳开关依次串联;

所述直流控制电路具有第二电源、第二继电器和第一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继电器和所述第一常开触点依次串联;其中,所述第一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对应;

所述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上设置有电机和第二常开触点,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二常开触点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二继电器对应。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远程控制电路,所述远程控制电路上设置有第三常开触点和停机控制模块,所述第三常开触点和所述停机控制模块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二继电器对应。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程控制电路上还设置有报警模块,所述第三常开触点、所述停机控制模块和所述报警模块连接。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常开触点、所述停机控制模块和所述报警模块依次串联。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常开触点、所述停机控制模块和所述报警模块依次并联。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继电器和第一常闭触点,所述远程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常闭触点;

所述第三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并联,所述拉绳开关与所述第一继电器串联在同一支路上,所述第一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一继电器串联,且所述第一常闭触点与所述拉绳开关并联;其中,所述第一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对应;

所述第二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三常开触点并联,所述第二常闭触点与所述第三继电器对应。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继电器,所述直流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常开触点;

所述第四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并联,所述拉绳开关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串联;

所述第四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并联,且所述第二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和所述第四常开触点串联;其中,所述第四常开触点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对应。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五继电器,所述直流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五常开触点;

所述第五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并联,所述拉绳开关与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四继电器以及所述第五继电器串联;

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和所述第四常开触点并联,且所述第二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所述第四常开触点和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串联;其中,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五继电器对应。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包括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源转换模块。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流电为220V,所述直流电为24V。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拉绳开关控制电路、直流控制电路和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具有第一电源、第一继电器和拉绳开关,所述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拉绳开关依次串联;所述直流控制电路具有第二电源、第二继电器和第一常开触点,所述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继电器和所述第一常开触点依次串联;其中,所述第一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对应;所述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上设置有电机和第二常开触点,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二常开触点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二继电器对应;通过将拉绳开关控制电路和直流控制电路进行隔离,两者之间用第一常开触点进行控制,使得当拉绳开关由于淋雨受潮等原因造成绝缘电阻降低时,都不会导致直流控制电路对应的主机直流系统频繁发生接地告警,也不会影响到主机直流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皮带输送机控制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101—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2—直流控制电路;103—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4—远程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皮带输送机控制方式,拉绳开关Q的控制电源为主机直流110V电源,当拉绳开关Q动作时,继电器K的线圈得电,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A中与继电器K对应的常开触点K-1闭合,进而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中的电机M停止运转,从而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然而,为了便于技术人员操作,拉绳开关往往设置在裸露的环境中,由于输煤栈桥环境比较恶劣,雨天、大雾天或者人工定期清洗冲水等各种原因可能使得拉绳开关各部位潮湿积水、煤粉堆积严重,进而产生爬电,最终导致直流控制回路中的正电源或负电源对地绝缘电阻下降,严重者可能到零,从而发生主机直流系统频繁发生接地告警。一方面会影响主机直流系统的稳定,一方面还可能造成拉绳开关误动或拒动;并且当主机直流系统发生接地时,需投入大量人力精力逐一排查接地点。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10,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2所示,所述控制装置10包括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直流控制电路102和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3,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具有第一电源U1、第一继电器K1和拉绳开关Q,所述第一电源U1、所述第一继电器K1和所述拉绳开关Q依次串联;所述直流控制电路102具有第二电源U2、第二继电器K2和第一常开触点K1-1,所述第二电源U2、所述第二继电器K2和所述第一常开触点K1-1依次串联;其中,所述第一常开触点K1-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对应;所述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3上设置有电机M和第二常开触点K2-1,所述电机M和所述第二常开触点连接K2-1;其中,所述第二常开触点K2-1与所述第二继电器K2对应。

其中,所述第二电源U2可以为主机直流110V电源。所述第一常开触点K1-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对应,可以理解为,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得电,第一常开触点K1-1闭合。所述第二常开触点K2-1与所述第二继电器K2对应,可以理解为,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第二常开触点K2-1闭合。所述第一继电器K1和所述第二继电器K2可以是电磁继电器,在电磁继电器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继电器的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吸合或断开。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断开或吸合,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一般可以是,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所述电机M和所述第二常开触点连接K2-1,可以是串联,也可以是并联,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只要当第二常开触点连接K2-1闭合,电机M能够停止运转即可。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当拉绳开关Q闭合后,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得电,进而直流控制电路102中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对应的第一常开触点K1-1闭合,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从而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3中与第二继电器K2对应的第二常开触点K2-1闭合,电机M停止运转,以此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通过将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和直流控制电路102进行隔离,两者之间用第一常开触点K1-1进行控制,使得当拉绳开关Q由于淋雨受潮等原因造成绝缘电阻降低时,都不会导致直流控制电路102对应的主机直流系统频繁发生接地告警,也不会影响到主机直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确保在紧急时刻可以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10还包括远程控制电路104,所述远程控制电路104上设置有第三常开触点K2-2和停机控制模块S,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和所述停机控制模块S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与所述第二继电器K2对应。

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和所述停机控制模块S连接,可以是串联,也可以是并联,本申请并不做限定,只要当第三常开触点K2-2闭合后,停机控制模块S能够运行,控制皮带输送机停机即可。

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与所述第二继电器K2对应,可以理解为,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第三常开触点K2-2闭合。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当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时,可以同时控制第二常开触点K2-1和第三常开触点K2-2闭合,进而可以同时通过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3和远程控制电路104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通过设置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3和远程控制电路104来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能够在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3出现故障时,同样能够确保在紧急时刻可以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避免拉绳开关拒动的情况发生。

在实际情况中,在紧急时刻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后,往往要找到故障点并维修后才能重新启动,为了避免操作人员在未维修之前就重新启动皮带输送机带来风险,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远程控制电路104上还设置有报警模块B,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所述停机控制模块S和所述报警模块B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所述停机控制模块S和所述报警模块B可以依次串联,如图3所示。当然,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所述停机控制模块S和所述报警模块B也可以依次并联,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所述停机控制模块S和所述报警模块B的连接关系进行限定,只要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闭合后,所述停机控制模块S和所述报警模块B能够运行即可。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当第二继电器K2得电,与其对应的第三常开触点K2-2闭合,则远程控制回路104中的停机控制模块S和报警模块B进入工作状态,所述报警模块B还可以进入持续报警状态,直到故障被清除,可以有效避免避免操作人员在未维修之前重新启动皮带输送机。

考虑到若第一电源U1出现故障,会导致拉绳开关出现拒动,从而在紧急时刻不能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容易造成危险和事故。因此,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10中,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还包括第三继电器K3和第一常闭触点K3-1,所述远程控制电路104还包括第二常闭触点K3-2;所述第三继电器K3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并联,所述拉绳开关Q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串联在同一支路上,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3-1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串联,且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3-1与所述拉绳开关Q并联;其中,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3-1与所述第三继电器K3对应;所述第二常闭触点K3-2与所述第三继电器K3对应;所述第二常闭触点K3-2与所述第三常开触点K2-2并联。

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3-1与所述第三继电器K3对应;所述第二常闭触点K3-2与所述第三继电器K3对应;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得电,所述第一常闭触点K3-1和所述第二常闭触点K3-2断开。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当第一电源U1故障无法供电时,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没有得电,即失电,与第三继电器K3对应的第一常闭触点K3-1和第二常闭触点K3-2保持闭合,进而远程控制电路上的停机控制模块S和报警模块B进入工作状态,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和输出报警信号,以指示技术人员存在故障及时进行维修。即通过设置第三继电器K3和第二常闭触点K3-2,能够提前排除第一电源U1故障并进行维修,避免因第一电源U1故障造成的拉绳开关拒动的现象,能够有效保证生产安全。可以理解的是,若不设置第三继电器K3和对应的第一常闭触点K3-1和第二常闭触点K3-2,当第一电源U1故障无法供电时,当需要进行紧急停机时,拉绳开关Q闭合,但是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无法得电,导致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不通,无法发出跳闸停机信号使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导致拉绳开关拒动,容易造成危险和事故。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当第一电源U1正常供电时,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得电,与第三继电器K3对应的第一常闭触点K3-1和第二常闭触点K3-2断开,进而在拉绳开关Q动作后,可以正常通过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直流控制电路102、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3和远程控制电路104工作。

为了在拉绳开关动作后,确保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可以得电,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10中,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还包括第四继电器K4,所述直流控制电路102还包括第四常开触点K4-1;

所述第四继电器K4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并联,所述拉绳开关Q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和所述第四继电器K4串联;所述第四常开触点K4-1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K1-1并联,且所述第二继电器K2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K1-1和所述第四常开触点K4-1串联;其中,所述第四常开触点K4-1与所述第四继电器K4对应。

所述第四常开触点K4-1与所述第四继电器K4对应,可以理解为,所述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得电,所述第四常开触点K4-1闭合。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当拉绳开关Q动作后,第一继电器K1和第四继电器K2的线圈均得电,控制直流控制电路102中分别与第一继电器K1和第四继电器K4对应的第一常开触点K1-1和第四常开触点K4-1闭合,进而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皮带输送机控制电路103中与第二继电器K2对应的第二常开触点K2-1闭合,以及远程控制电路104中与第二继电器K2对应的第三常开触点K2-2闭合,从而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通过在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中设置第一继电器K1和第四继电器K4,当其中一个继电器发生故障时,拉绳开关Q动作后,另一个继电器的线圈仍然可以得电,仍然能够正常控制皮带输送机停机,从而避免拉绳开关拒动。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进一步确保在拉绳开关动作后,第一继电器的线圈可以得电,避免皮带输送机拒动的情况发生,可以在拉绳开关控制电路中设置更多与第一继电器并联的继电器,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10中,所述拉绳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五继电器,所述直流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五常开触点;所述第五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并联,所述拉绳开关与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四继电器以及所述第五继电器串联;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和所述第四常开触点并联,且所述第二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常开触点、所述第四常开触点和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串联;其中,所述第五常开触点与所述第五继电器对应。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当拉绳开关动作后,第一继电器、第四继电器和第五继电器的线圈均得电,控制直流控制电路中分别与第一继电器、第四继电器和第五继电器对应的第一常开触点K1-1、第四常开触点K4-1和第五常开触点闭合,进而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皮带输送机电路中与第二继电器K2对应的第二常开触点K2-1闭合,以及远程控制电路中与第二继电器K2对应的第三常开触点K2-2闭合,从而控制皮带输送机跳闸停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通过在拉绳开关控制电路中设置第一继电器、第四继电器和第五继电器,当其中任一个或任两个继电器发生故障时,拉绳开关动作后,剩下一个继电器的线圈仍然可以得电,仍然能够正常控制皮带输送机停机,从而避免皮带输送机拒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是通过将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和直流控制电路102进行隔离,利用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来控制直流控制电路102的通断,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控制直流控制电路102的安全性,第一电源U1输出的电流可以为弱电,例如第一电源输出的电流为直流24V,通过弱电控制强电,在保证拉绳开关控制电路101运行可靠性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拉绳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直流控制电路的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拉绳开关控制电路就地利用常规电源,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包括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源转换模块,进一步,所述交流电可以为220V,所述直流电可以为24V,如图6所示。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第一电源包括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源转换模块,可以就地利用常规电源220V交流电,并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直流弱电,如24V,进而提高拉绳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直流控制电路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拉绳开关控制电路中各个继电器是与第一电源输出的电压属性(直流或交流)和数值相适应的继电器。

由此可见,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可以将拉绳开关控制电路和直流控制电路进行隔离,两者之间用第一常开触点进行控制,使得当拉绳开关由于淋雨受潮等原因造成绝缘电阻降低时,都不会导致主机直流系统频繁发生接地告警,也不会影响到主机直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还可以避免拉绳开关拒动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拉绳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直流控制电路的安全性。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声明:
“皮带输送机控制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