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辊杠输送机。
背景技术:
2.输送线主要是完成物料的输送任务,工件在一个工位加工完毕后,需要由直线输送机构送至下一个工位。现有直线输送机构采用电机作为驱动的动力源,大多采用皮带等传动部件传动来实现直线输送功能。但是皮带输送靠摩擦力传动,不能传递大功率,传动中有滑动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同时过载时将引起打滑,使皮带的运动处于不稳定状态,效率急剧下降,磨损加剧,严重影响皮带的寿命。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输送线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辊杠输送机,采用辊杠挤压导轮传动,能够保证准确的传动比,同时不易发生打滑,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传输稳定。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辊杠输送机,包括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支架,所述支架由顶板、底板以及连接所述顶板与底板的支撑柱组成,所述顶板中部设置有辊杠固定座,任意两相邻支架之间通过辊杠固定座连接有一节辊杠,任意两相邻辊杠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顶板两侧设置有连接所有支架的型钢,所述型钢上端面设置有滑轨,滑轨上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下端四角设置有工字型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卡接于所述滑轨,所述托盘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导轮,所述导轮平行设置且与所述辊杠贴合,所述导轮与所述辊杠具有夹角;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支架上的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两链轮,所述支架两侧辊杠连接位置固定设置有两对应的链轮,所述链轮通过链条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设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螺孔以安装紧固螺栓用于固定所述支架。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设置,所述导轮材质为塑性材料。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设置,所述夹角为α,15
°
<α<75
°
。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设置,所述支撑柱两侧与所述顶板、底板之间均固定有三角形加强板。
10.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载重大,运行平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支架数量与辊杠节数,且可以多机联动输送超长工件;同时采用摩擦驱动的方式,同时辊杠套接于轴承,轴承内置,适用于无尘车间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场所。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辊杠输送机的前视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辊杠输送机的侧视图。
[0014]1?
支架;
[0015]2?
顶板;
[0016]3?
底板;
[0017]4?
支撑柱;
[0018]5?
辊杠固定座;
[0019]6?
辊杠;
[0020]7?
型钢;
[0021]8?
滑轨;
[0022]9?
托盘;
[0023]
10
?
支撑轮;
[0024]
11
?
滑块;
[0025]
12
?
转轴;
[0026]
13
?
导轮;
[0027]
14
?
导轮支架;
[0028]
15
?
导轮轴安装座;
[0029]
16
?
导轮轴;
[0030]
17
?
电机;
[0031]
18
?
链轮;
[0032]
19
?
链条;
[0033]
20
?
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5]
请参考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辊杠输送机,包括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支架1,所述支架1由顶板2、底板3以及连接所述顶板2 与底板3的支撑柱4组成,所述顶板2中部设置有辊杠固定座5,任意两相邻支架1之间通过辊杠固定座5连接有一节辊杠6,辊杠6套接于设置于辊杠固定座5上的轴承外圈上,轴承内置,任意两相邻辊杠6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顶板2两侧连接所有支架1的型钢7,所述型钢7上端面设置有滑轨8,滑轨 8上设置有托盘9,所述托盘9下端四角设置有工字型支撑轮10,在本实施例中,在托盘9下端四角设置有滑块11,滑块11为中空,支撑轮10通过设置于滑块11侧壁的转轴12安装于滑块11内,支撑轮10与滑轨8卡接,并能在托盘9移动的过程中同步沿滑轨8转动;托盘9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导轮13,托盘9底部设置方形导轮支架14,导轮支架14通过螺栓固定有导轮轴安装座15,导轮轴安装座15上可转动安装导轮轴16,导轮轴16另一端安装导轮13,两导轮13的端面平行设置且与所述辊杠6贴合,所述导轮13与所述辊杠6具有一定夹角,在本实施例中,辊杠6转动挤压导轮13,导轮13 周面采用塑性材料包括,受辊杠6转动挤压同步转动带动托盘6移动;还包括驱动机构,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支架1上的电机17,所述电机
17输出轴连接有两链轮18,所述支架1两侧辊杠6连接位置固定设置有两对应的链轮18,所述链轮18通过链条19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机17驱动链轮18转动,通过链条19带动支架1上端两辊杠6间的链轮同步转动,以此带动辊杠6转动,进而挤压导轮13转动,最后实现托盘9沿滑轨8移动。
[0036]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设置,所述底板3上设置有螺孔以安装紧固螺栓20用于固定所述支架1。
[0037]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设置,所述导轮13材质为塑性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辊杠6转动过程中挤压导轮13使导轮13同步转动而驱使托盘9在输送线上移动的,因此需要导轮13具有一定塑性变形,以此增加辊杠6与导轮13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地来说,采用塑性材料,是为了使导轮13 与辊杠6具有更大的接触面,使辊杠6与导轮13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大能够有效的使导轮13受压转动。
[0038]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设置,所述夹角为α,15
°
<α<75
°
。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α理论可选15
°
<α<75
°
,但是实际夹角根据实际工况选取,例如,托盘9承载100kg,托盘9速度12米/分,角度选取为28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旋松紧固螺栓,调节导轮轴安装座15,角度在旋紧紧固螺栓即可实现导轮13与辊杠6之间的角度调节。
[003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设置,所述支撑柱4两侧与所述顶板2、底板3之间均固定有三角形加强板20。顶板2两侧设置型钢7与滑轨8,必定使顶板2 两侧承受较大应力,在顶板2两侧于支撑柱4之间设置三角形加强板3对顶板2进行支撑,避免顶板2两侧向下承压折弯变形;同时在底板3与支撑柱4 之间设置三角形加强板20,对支撑柱4进行支撑,能够有效提高支架1的稳定性。
[004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载重大,运行平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支架数量与辊杠节数,且可以多机联动输送超长工件;同时采用摩擦驱动的方式,同时辊杠套接于轴承,轴承内置,适用于无尘车间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场所。
[0041]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2]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技术特征:
1.一种辊杠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支架,所述支架由顶板、底板以及连接所述顶板与底板的支撑柱组成,所述顶板中部设置有辊杠固定座,任意两相邻支架之间通过辊杠固定座连接有一节辊杠,任意两相邻辊杠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顶板两侧设置有连接所有支架的型钢,所述型钢上端面设置有滑轨,滑轨上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下端四角设置有工字型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卡接于所述滑轨,所述托盘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导轮,所述导轮平行设置且与所述辊杠贴合,所述导轮与所述辊杠具有夹角;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支架上的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两链轮,所述支架两侧辊杠连接位置固定设置有两对应的链轮,所述链轮通过链条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杠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螺孔以安装紧固螺栓用于固定所述支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杠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轮材质为塑性材料。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杠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α,15
°
<α<75
°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杠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两侧与所述顶板、底板之间均固定有三角形加强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辊杠输送机,包括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支架,所述支架由顶板、底板以及连接所述顶板与底板的支撑柱组成,所述顶板中部设置有辊杠固定座,任意两相邻支架之间通过辊杠固定座连接有一节辊杠,任意两相邻辊杠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顶板两侧设置有连接所有支架的型钢,所述型钢上端面设置有滑轨,滑轨上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下端四角设置有工字型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卡接于所述滑轨,所述托盘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导轮,所述导轮平行设置且与所述辊杠贴合,所述导轮与所述辊杠具有夹角;本实用新型载重大,运行平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支架数量与辊杠节数,且可以多机联动输送超长工件。输送超长工件。输送超长工件。
技术研发人员:汪鸿 陈苏 秦岩 陆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博实自动输送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2
技术公布日:2021/11/21
声明:
“辊杠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