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真空泵散热领域,具体是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2.水环式真空泵是以水为工作介质,通过泵腔容积的变化来实现吸气,压缩,排气的装置,水环式真空泵在长时间连续工作中容易产生热量,需要对其进行降温。现有技术中的降温方式通常采用自吸泵带动水循环进行的,这样自吸泵在工作中产生热量,容易传递到真空泵表面,不能对真空泵进行有效的降温,真空泵在固定过程中不能根据其尺寸进行调整,降低了真空泵的稳定性,影响其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以上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包括真空泵、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和底座,所述真空泵两端均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顶面,所述底座设有中间带开口的空腔,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底面滑动设于底座顶面中间开口处两侧,所述底座空腔内侧中间设有底扇杆,所述底扇杆顶部设有底扇,所述底扇设于真空泵底面处,所述底座顶面一端设有顶扇杆,所述顶扇杆一端设有顶扇,所述顶扇设于真空泵顶面处,所述顶扇外侧设有易吸水的海绵,所述顶扇杆上与海绵在一条直线处设有喷壶杆,所述喷壶杆一侧设有喷壶,所述喷壶喷口靠近海绵。
5.进一步,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的滑动结构包括滑槽、滑块和定位销,所述滑块设在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底部,所述底座顶面内部设有与滑块相适配的滑槽,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过滑块在滑槽内的配合进行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外侧均设有销座,所述销座内穿设定位销,所述底座顶面设有与定位销相适配的多个销孔。
6.进一步,所述海绵为圆形且在圆周面上设有蜂窝状通孔。
7.进一步,所述真空泵顶面均匀设有冷却片。
8.进一步,所述底座底面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底面设有锁止式万向轮。
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移动板的滑动连接,可以调整固定座的位置,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尺寸真空泵的固定,增加其使用范围;通过设置底扇和顶扇的风冷装置,增加空气流动性,能够对真空泵底面和顶面同时进行降温,提高真空泵使用中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不同尺寸真空泵的固定,双向的风冷装置能够加速真空泵的降温,增加真空泵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11.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12.图3是顶扇的结构图。
13.如图所示:1、真空泵;2、固定座;3、第一移动板;4、第二移动板;5、滑块;6、滑槽;7、定位销;8、销座;9、销孔;10、底座;11、顶扇;12、海绵;13、喷壶;14、顶扇杆;15、喷壶杆;16、底扇;17、底扇杆;18、支撑座;19、锁止式万向轮;20、通孔;21、冷却片。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5.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包括真空泵1、第一移动板3、第二移动板4和底座10,真空泵1两端均设有固定座2,固定座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顶面,底座10设有中间带开口的空腔,这样能够加大空气的流动性,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底面滑动设于底座10顶面中间开口处两侧,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的滑动结构包括滑槽6、滑块5和定位销7,滑块5设在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底部,底座10顶面内部设有与滑块5相适配的滑槽6,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通过滑块5在滑槽6内的配合进行滑动连接,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外侧均设有销座8,销座8内穿设定位销7,底座10顶面设有与定位销7相适配的多个销孔,通过调整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的距离,从而改变固定座2的距离,进而满足不同尺寸的真空泵固定。
16.底座10顶面一端设有顶扇杆14,顶扇杆14一端设有顶扇11,顶扇11设于真空泵1顶面处,顶扇11外侧设有易吸水的海绵12,海绵12为圆形且在圆周面上设有蜂窝状通孔20,顶扇杆14上与海绵12在一条直线处设有喷壶杆15,喷壶杆15一侧设有喷壶13,喷壶13喷口靠近海绵12,顶扇11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海绵12内部水量达到持续的冷风,喷壶13能够对海绵12进行补水,这样能够保证海绵12内部保持足够水量,底座10空腔内侧中间设有底扇杆17,底扇杆17为中空结构,底扇杆17顶部设有底扇16,底扇16设于真空泵1底面处,底扇16表面设有防水涂层,底扇16线路设于底扇杆17中空结构内,这样能够防止喷壶13在喷水过程中对底扇16的损坏,保证底扇16工作中的稳定性。
17.真空泵1顶面均匀设有冷却片21,冷却片21能够吸收其表面热量,也可以在真空泵1表面设散热翘片来进行降温冷却,底座10底面设有支撑座18,支撑座18底面设有锁止式万向轮19,能够在锁止式万向轮19的作用下进行快速移动和固定。
18.在具体的使用中,真空泵1通过固定座2螺栓连接在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上,能够通过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左右滑动来调整固定座2的距离,进而满足不同尺寸真空泵1的固定,顶扇11和底扇16能够对真空泵1的底面和顶面同时进行降温,海绵12内部的水量能够使顶扇11达到持续冷风,喷壶13能够对海绵12进行补水,从而使真空泵1快速降温,增加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在锁止式万向轮19的作用下进行快速移动和定位,提高工作效率。
1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2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泵(1)、第一移动板(3)、第二移动板(4)和底座(10),所述真空泵(1)两端均设有固定座(2),所述固定座(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顶面,所述底座(10)设有中间带开口的空腔,所述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底面分别滑动设于底座(10)顶面中间开口处两侧,所述底座(10)空腔内侧中间设有底扇杆(17),所述底扇杆(17)顶部设有底扇(16),所述底扇(16)设于真空泵(1)底面处,所述底座(10)顶面一端设有顶扇杆(14),所述顶扇杆(14)一端设有顶扇(11),所述顶扇(11)设于真空泵(1)顶面处,所述顶扇(11)外侧设有易吸水的海绵(12),所述顶扇杆(14)上与海绵(12)在一条直线处设有喷壶杆(15),所述喷壶杆(15)一侧设有喷壶(13),所述喷壶(13)喷口靠近海绵(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的滑动结构包括滑槽(6)、滑块(5)和定位销(7),所述滑块(5)设在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底部,所述底座(10)顶面内部设有与滑块(5)相适配的滑槽(6),所述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通过滑块(5)在滑槽(6)内的配合进行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4)外侧均设有销座(8),所述销座(8)内穿设定位销(7),所述底座(10)顶面设有与定位销(7)相适配的多个销孔(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12)为圆形且在圆周面上设有蜂窝状通孔(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泵(1)顶面均匀设有冷却片(2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底面设有支撑座(18),所述支撑座(18)底面设有锁止式万向轮(1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包括真空泵、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和底座,真空泵两端均设有固定座,固定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顶面,底座设有中间带开口的空腔,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底面滑动设于底座顶面中间开口处两侧,底座腔内侧中间设有底扇杆,底扇杆顶部设有底扇,底扇设于真空泵底面处,底座顶面一端设有顶扇杆,所述顶扇杆一端设有顶扇,顶扇设于真空泵顶面处,顶扇外侧设有易吸水的海绵。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不同尺寸真空泵的固定,双向的风冷装置能够加速真空泵的降温,增加真空泵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赵克克 谢晋 何广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省神珑泵业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0
技术公布日:2022/3/25
声明:
“水环式真空泵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