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
0 当西藏阿里地区迎来一年中最佳的观星季,澄澈夜空下,中广核的清洁能源项目如星辰般点亮高原,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与浩瀚星河交相辉映,勾勒出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在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上,中广核新能源以光储热电、牧光互补、光伏治沙等创新模式,为高原可持续发展注入清洁动能,书写着绿色能源守护生态文明的实践篇章。

阿里“零碳”光储热电:破解高寒供暖难题
针对阿里地区冬季严寒、供暖依赖燃煤的现状,中广核于2021年建成西藏首个“光热+光伏”示范项目——阿里“零碳”光储热电工程。项目集成100兆瓦光伏与50兆瓦光热系统,通过熔盐储热技术实现24小时连续供暖,覆盖150万平方米区域,惠及当地居民。项目建设中,300余名本地劳动力参与施工,200余台当地机械设备投入使用,累计为村民增收超5000万元。更显著的是,项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万吨,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清洁供暖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推动西藏能源体系向低碳转型。
工布江达牧光互补:光伏板下的生态牧场
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中广核打造了西藏首个“光伏+储能+畜牧业”融合项目。689亩土地上,30兆瓦光伏阵列与6兆瓦/24兆瓦时储能系统协同运行,板下空间则成为牛羊的天然牧场。这种“上发电、下放牧”的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光伏板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板下植被覆盖率较裸露土地提升30%,形成微型生态循环系统,展现了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
拉孜光伏治沙:绿电与生态修复的双重使命
日喀则市拉孜县的盐碱地上,中广核一期20兆瓦、二期30兆瓦光储项目扎根荒漠。项目年均输送5866万千瓦时绿电的同时,光伏阵列有效降低风速、减少地表蒸发,配合人工种草措施,使周边沙丘移动速度下降60%,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15%。曾经的荒漠正逐步恢复生机,项目区成为西藏光伏治沙的示范基地。
桑日与谢通门:持久守护藏中电网
在山南市桑日县,分两期建成的光伏电站自2011年起持续并网发电,累计输电量超10亿千瓦时,成为藏中电网的稳定电源。日喀则市谢通门县30兆瓦光伏电站则以年均5063万千瓦时的发电量,支撑着当地用电需求。这些“沉默的守护者”,以零排放、低损耗的优势,替代了传统火电,为高原蓝天减负。
从阿里到林芝,从日喀则到山南,中广核在西藏布局的光伏矩阵已形成规模化效应。当夜幕降临,光伏板在星光下静静延展,这束来自雪域的绿色之光,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更守护着世界屋脊最珍贵的星空与生态。在这里,清洁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不再是单选题,而是中广核用科技书写的和谐共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