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中南大学研发固态电池新电解质,高熵配位突破锂传输瓶颈

中南大学研发固态电池新电解质,高熵配位突破锂传输瓶颈

2025-04-19 22:31:46 来源:中国金属网
261        0
简介:中南大学段惠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布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创新性设计高熵锂离子配位环境,显著提升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传输效率。这一成果为下一代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扫除了关键障碍,有望推动储能技术向更高安全性和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发展。
在电动汽车与便携电子设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全球科研团队正加速攻克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的核心难题。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聚合物固态电解质(SPE)因离子迁移速率低、界面稳定性差等问题,长期制约固态电池性能的提升。

中南大学段惠教授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25年5月,该团队在材料学顶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布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引入四种功能互补的阴离子(TFSI⁻、FSI⁻、DFOB⁻、BF4⁻),重构锂离子的微观配位环境,显著提升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传输效率。

研究团队提出“高锂离子配位熵”策略,通过多元阴离子的协同作用,显著降低了锂离子与聚合物链(PDOL)的结合能,同时形成了更丰富的配位结构。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高熵电解质(HESPE)中锂-聚合物链的结合能从单盐体系的-2.003 eV降至-1.694 eV,促使锂离子脱离聚合物束缚,迁移速率提升3倍以上。

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论突破。HESPE在25℃下实现了0.238 mS/cm的离子电导率,较单盐体系提升了近4倍,锂离子迁移数达到0.707,活化能降低至0.296 eV。更引人注目的是,采用该电解质的锂金属对称电池在0.2 mA/cm²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1800小时,临界电流密度突破1.6 mA/cm²。锂沉积形貌扫描电镜显示,电极表面形成了均匀致密的18.3 μm锂层,较对照组厚度减少了30%,有效抑制了枝晶生长。

研究团队进一步组装了锂金属||磷酸铁锂全固态电池,在1.5C倍率下经历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9%,且全程未发生短路现象。拉曼光谱与核磁共振表征揭示,多元阴离子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削弱了锂-聚合物相互作用,同时形成了动态离子通道网络。这一机制被《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审稿人评价为“为固态电解质设计提供了全新的熵工程范式”。

产业界专家指出,该技术突破了三大产业化瓶颈:室温工况可行性、界面稳定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潜力。段惠教授透露,团队已与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展开合作,计划2026年完成中试生产线建设。随着高熵电解质体系扩展至钠、钾离子电池领域,这项研究有望成为新型固态电池研发的里程碑,推动储能产业向更高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跨越发展。

中南大学段惠教授团队通过创新性设计高熵锂离子配位环境,显著提升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传输效率,为下一代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扫除了关键障碍。这一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产业界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随着高熵电解质体系的进一步扩展和应用,固态电池技术有望在电动汽车和便携电子设备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储能技术向更高安全性和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发展。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