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北交所一哥”贝特瑞(835185.BJ)发布了2024年年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全球新能源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背景下,贝特瑞凭借其技术领先和产业链布局完善的优势,实现了稳健发展,展现了强大的经营韧性和市场竞争力。
业绩表现与财务状况
报告期内,贝特瑞实现营业收入142.37亿元,归母净利润9.3亿元;总资产333.47亿元,同比增长13.49%;净资产122.27亿元,同比增长5.67%。在行业面临价格战、产能过剩和技术迭代加速的三重压力下,贝特瑞通过提升产业链整合与优化能力,扩大市场、供应链、生产和品质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负极、正极和先进新材料三大业务板块,巩固了行业龙头地位。
负极材料销量创新高
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能突破200万吨,同比增长35%,但需求增速仅为20%,行业平均开工率不足60%,价格同比下跌30%。然而,贝特瑞凭借其技术优势,连续十五年保持负极材料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地位。2024年,随着印尼首个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公司负极材料总产能跃升至57.5万吨,全年销量突破43.78万吨,同比增长20.97%,实现营收106.92亿元。
降本增效与研发投入
在市场稳步扩张的同时,贝特瑞大力推进降本增效及精益管理。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成本109.6亿元,同比下降47.01%;整体毛利率23.02%,同比提升5.36%,对抗周期波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持续提升。
研发方面,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5.42%,达到历史高位。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获得授权的国内、国际专利692项,主导及参与49项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贝特瑞在硅基负极材料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量产一代”发展模式,有效产能已达5000吨/年,产能与出货量均位居行业之首。目前硅基负极产品已开发至超高容量第六代产品,拥有硅碳、硅氧和新型气相硅三条技术路线,并于2024年成功导入国际头部客户供应链,实现了在国内外“46”系列大圆柱项目中的全面突破。
在固态电池领域,贝特瑞优先开发半固态关键材料(氧化物、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布局全固态关键材料(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同时储备相应工艺技术,年产能突破百吨级。公司已开发出多款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其中低成本、高离子电导率的LATP(磷酸钛铝锂)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已实现吨级出货。
全球化布局加速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海外市场需求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出海”成为国内新能源企业的必选题。贝特瑞在中国拥有20余家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以印尼基地、摩洛哥基地及日、韩、欧洲分子公司等海外布局为支撑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在全球化方面已走在行业前列。
2024年,贝特瑞的全球化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司加速建设印尼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并于8月7日正式投产,填补了印尼乃至整个东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空白,为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贝特瑞增资建设印尼年产8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并启动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8月13日,公司再次选址摩洛哥拟布局6万吨负极产能,形成“正极+负极”的产能布局,进一步完善了全球产业链布局,提升了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贝特瑞表示,公司始终保持着领先的步伐,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国际垄断,通过全球化布局重构供应链,通过生态协同引领行业标准,持续拓展了公司的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未来,贝特瑞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品性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