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报告指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和技术的标准化,全球电池产业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其特征是产业整合加速和政府主导的供应链多元化重塑格局。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电池产能的快速扩张,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电池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效益的关注。
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25%,达到1700万辆,电池年度需求首次突破1TWh,标志着电动汽车市场进入新的里程碑。与此同时,电池价格持续下降,平均价格已降至100美元/kWh以下,使电动汽车在成本上能够与传统燃油车竞争。这一价格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关键电池材料价格的下跌,例如锂价自2022年峰值以来已下降85%以上,以及电池技术的进步。
中国在全球电池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生产的电池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三以上。2024年,中国电池平均价格下降了近30%,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电池生产商凭借规模效应、高度整合的本土供应链以及对磷酸铁锂(LFP)电池的偏好,实现了显著的成本优势。LFP电池已占据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近半份额,其价格比主流的镍钴锰酸锂(NMC)电池低约30%。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利润率下降,未来电池价格下降趋势可能会放缓,部分生产商将获得更大的定价权,但中国仍有望在未来十年保持全球最大电池生产国的地位。
除中国外,韩国和日本作为全球电池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主要生产NMC电池。韩国的海外电池年产能接近400GWh,远超日本(60GWh)和中国(30GWh)。日韩企业在电池汽车市场的海外投资不断增长,同时也在探索采用成本更低的LFP电池技术,并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领域展开竞争。
美国的电池产能自2022年以来翻了一番,到2024年达到200GWh以上,另有近700GWh的产能正在建设中。尽管美国电池产业在产能上取得显著进展,但电池组件的制造仍相对滞后,大部分正负极材料需求依赖进口。与此同时,东南亚和摩洛哥正在崛起为电池及其零部件的潜在生产中心。摩洛哥凭借其丰富的磷酸盐储量和成熟的汽车制造业,以及与欧盟和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吸引了大量电池制造业投资。
在全球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的集中化引发了部分国家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国际能源署建议,新兴市场应通过扩大产能、降低成本以及开展国际合作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通过合资或技术授权引入成熟电池企业,可以缩短本土化生产与供应链建设的周期。此外,一些国家可能需要与其他电动汽车和电池市场进行更密切的合作,特别是与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以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在全球电池产业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产能扩张与供应链多元化成为关键趋势。各国需要在技术创新、市场合作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协同努力,以应对未来能源转型中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