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动力电池挂钩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由政策驱动步入市场驱动,渐入佳境,当下处于1-N的发展阶段;相比之下,而储能行业处于0-1阶段,虽显青涩,但后劲大。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48GWh,同比增长2.6倍;预计2022年国内储能电池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保守估计年出货量有望突破90GWh,同比增长88%。一国际高科技产业市场研究机构近日发文称,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势态,未来三年年均增长率超过50%。
储能会一直火下去吗?哪些细分赛道值得关注?内藏哪些掘进机遇?我们先来看看其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1、产业链中的位置
储能诞生之初的使命就是为了调节电力资源,“削峰填谷”,缓解电力压力。储能在产业链的上游是原材料,中游是储能系统,下游是用电侧。
从竞争格局来看,当前,储能系统主要有两类参与者:一是,电池制造厂商;二是,储能变流器厂商。可以看出,电池是储能系统的灵魂,不可替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新技术涌现,如雨后春笋
储能电池内部的分水岭也在不断演变。锂离子电池(三元锂电与磷酸铁锂)起初在储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交流会)中被寄予厚望,然而由于安全性较差,依据有关政策被从中大型电化学储能方案中剔除。另外,受制于“锂”金属的卡脖子与高价,其在成本方面不占优势。
追求性价比是资本的天性,电池玩家们早在就布局磷酸铁锂电池的替代物了。很快,钠离子电池、钒电池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钠离子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区别之处在于正极采用了钠的化合物,目前其正极材料主要分为普鲁士白、聚阴离子、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钒电池,其全称为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与锌基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等同属于液流电池的种类之一。
这两种新电池在“热管理”方面是强项,而储能系统安全隐患往往是出自电池的“热管理”环节。因此,凭借“热管理”的优势,钒电池、钠离子电池开始在储能赛道崭露头角。
3、新老玩家相逢
储能电池的老玩家是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代表的一些知名企业,由于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交流会)有相近之处,这些老玩家转身很快。但,碍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高成本,一些新玩家(不乏非上市公司)通过钠离子、钒电池作为新的窗口去分食储能这块大蛋糕。
目前储能赛道的明旋律是扩产,各大玩家均在紧锣密鼓抢占市场;暗旋律是依然还在寻找更具性价比的技术。
从锂到钠,再到钒,在资本眼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