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固态电池快充技术进展:实验室突破与产业化挑战

固态电池快充技术进展:实验室突破与产业化挑战

2025-02-26 10:17:47 来源:高工锂电
328        0
简介:随着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逐渐成为业内共识,固态电池的快充性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尽管实验室中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产业化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快充型固态电池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技术瓶颈,还需应对成本控制、产业链配套等问题。
近年来,固态电池技术因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快充潜力,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逐渐成为业内共识,市场对固态电池的期待也从单纯的技术突破转向全面的性能提升,尤其是快充性能。

快充性能是固态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指标之一。尽管能量密度的提升已能减少充电频次,但为了与液态电池竞争,固态电池仍需达到4C以上的快充能力。例如,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对电池的瞬时充放电和高倍率持续放电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24年下半年起,市场已开始热炒固态电池带动新型导电剂(如单壁碳纳米管)需求增长的预期。

然而,快充型全固态电池的实际进展相对缓慢。根据高工电对近年已公开固态电池产品的梳理,宣称实现4C以上快充性能的产品中,绝大部分仍为半固态电池。市场上尚无成熟的快充型全固态电池产品,而已发布的全固态电池,其技术突破也鲜少指向倍率性能。

固态电池企业中科深蓝汇泽指出,快充固态电池的核心是实现离子和电子的快速协同输运。全固态电池实现快充有其本体优势,固态电解质通常具有高于液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且锂离子传输过程无需溶剂化/去溶剂化步骤。但其瓶颈也十分明显,锂离子需通过固固界面传输,解决固固界面问题是实现快充全固态电池的首要问题。

目前,学界总结出的提升固态电池快充性能的策略包括:提升电解质电导率、在正负极材料中构建离子/电子混合传输通道、改善固固界面问题。这些策略主要涉及新型材料的开发和设计,如高熵固态电解质、复合电解质、合金化锂金属负极和均质化正极等。

值得关注的是,均质化正极的设计可赋予正极材料体系本身出色的电子和离子传输能力,基于此降低对传统正极中离子传输材料、导电添加剂等的需求。由此,原先被占用的空间得以释放,可全部用于提升活性正极材料的比例,最终实现能量密度与倍率性能的同时提升。

基于以上策略,部分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有团队基于硫化物-卤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在正极活性物质比例达到95%时,实现了49C的超高倍率充放电,并保持了较长的循环寿命。

此外,人工智能在加速新型材料研发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清华大学张强团队开发了高通量电解质计算软件,能够从海量分子中筛选出适合快充体系的电解质材料,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能。

然而,尽管快充型全固态电池在实验室阶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固态电解质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其从粉末变为薄膜形态,可能导致离子电导率降低,且可能需要额外引入导电材料进行改善。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根据专利检索,日本在高功率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相对领先,这使得国内固态电池团队在全固态快充电池的技术布局和产业化推进上,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破解快充技术瓶颈,将成为接下来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方向之一。

固态电池的快充性能是实现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尽管实验室中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产业化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瓶颈、成本控制和产业链配套等问题。随着新型材料的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快充型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正在加速推进。然而,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和突破。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