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锂电池“起死回生术”横空出世,储能技术格局或被颠覆

锂电池“起死回生术”横空出世,储能技术格局或被颠覆

2025-02-15 17:31:30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338        0
简介:2025年2月13日,复旦大学彭慧胜/高悦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给废旧锂电池“打一针”实现无损修复,使其寿命大幅提升至6万次循环。这一技术不仅有望解决锂电池的寿命焦虑问题,还将大幅降低储能成本,甚至可能颠覆现有的储能技术格局,包括抽水蓄能、液流电池等在内的多种储能技术都将面临重新评估。
2月13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团队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出了一种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并将其应用于废旧锂电池的修复。这种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打一针”的方式,向电池中注入锂载体分子,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从而实现电池容量的恢复和寿命的大幅延长。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这种技术修复后的锂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能保持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96%容量),循环寿命从目前普遍的500至2000次提升到12000至60000次。这意味着,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商业化应用,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将得到极大提升,甚至可以达到100年的使用期限。

储能技术格局的潜在变革

目前,储能市场中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价格已经突破0.3元/Wh,而储能系统成本降至0.417元/Wh。然而,由于储能市场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锂电池储能仍然面临经济性、安全性和回收成本高的问题。复旦大学的新技术若能广泛应用,将使锂电池储能的度电循环成本大幅下降,运行收益也将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当前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液流电池等技术以其长寿命和高安全性受到关注,但锂电池修复技术的出现,可能使这些技术的优势不再明显。例如,抽水蓄能虽然寿命可达50年以上,但其建设周期长、地理条件限制等问题仍然存在。而液流电池虽然寿命长、安全性高,但其初始投资成本高、设备腐蚀和电解液泄露等环保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

未来展望

复旦大学的这项新技术不仅有望解决锂电池的寿命焦虑问题,还将为储能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目前,团队正在开展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大规模应用,锂电池储能技术或许真的可以稳坐储能领域的第一把交椅。

复旦大学彭慧胜/高悦团队的锂电池修复技术,通过“打一针”的方式实现电池的无损修复,大幅提升了锂电池的循环寿命。这一技术不仅有望解决锂电池的寿命焦虑问题,还将大幅降低储能成本,甚至可能颠覆现有的储能技术格局。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化应用,锂电池储能技术有望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