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
1.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包括:底板(1)、万向轮(2)、外壳(3)、顶板(4)、第一把手(5)、第一背带(6)、第二背带(7)、第二把手(8)、电机(9)、第一传动齿轮(10)、传动链条(11)、第二传动齿轮(12)、转轴(13)、切割盘(14)、连接固定壳(15)、第一护罩(16)、限位柱(17)、第二护罩(18)、调节螺栓(19)、滑块(101);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2)设置在底板(1)的底侧,且万向轮(2)与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外壳(3)设置在底板(1)的顶侧,且外壳(3)与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顶板(4)设置在外壳(3)的顶侧,且顶板(4)与外壳(3)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把手(5)设置在顶板(4)右部的顶侧;所述第一背带(6)设置在底板(1)顶侧的右前部,且第一背带(6)与底板(1)通过螺丝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背带(7)设置在底板(1)顶侧的左后部,且第二背带(7)与底板(1)通过螺丝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把手(8)设置在底板(1)顶侧的左部,且第二把手(8)与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电机(9)设置在底板(1)顶侧的中间,且电机(9)与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0)设置在电机(9)的后部,且第一传动齿轮(10)与电机(9)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所述传动链条(11)设置在第一传动齿轮(10)的外壁,且传动链条(11)与第一传动齿轮(10)通过啮合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2)设置在传动链条(11)内壁的左端,且第二传动齿轮(12)与传动链条(11)通过啮合方式相连接;所述转轴(13)设置在第二传动齿轮(12)的前部,且转轴(13)与第二传动齿轮(12)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切割盘(14)设置在转轴(13)外壁的前部,且切割盘(14)与转轴(13)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所述连接固定壳(15)设置在外壳(3)后侧的左部,且连接固定壳(15)与外壳(3)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护罩(16)设置在连接固定壳(15)左端的前侧,且第一护罩(16)与连接固定壳(15)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限位柱(17)分别设置在第一护罩(16)前后两侧的上部,且限位柱(17)与第一护罩(16)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护罩(18)设置在第一护罩(16)的外壁,且第二护罩(18)与第一护罩(16)通过滑动方式相连接;所述调节螺栓(19)分别设置在第二护罩(18)前后两侧的下部,且调节螺栓(19)与第二护罩(18)通过螺纹配合方式相连接;所述滑块(101)分别位于第二护罩(18)前后两侧内壁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2)呈矩形阵列在底板(1)的底侧有四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3)为矩形状结构,且外壳(3)前侧的中间设置有多处散热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带(6)与第二背带(7)通过插扣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转动方式与连接固定壳(15)前侧的左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罩(16)为半圆状壳体结构,且第一护罩(16)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处通过滑动方式与第二护罩(18)的滑块(101)相连接的弧形滑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罩(18)为户型壳体结构,且第二护罩(18)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处通过滑动方式与限位柱(17)相连接的弧形通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栓(19)通过顶紧方式与第一护罩(16)相连接。
说明书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勘探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地质勘探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而矿山地质勘探是为了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其中对矿山岩壁刻槽进行采集检测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但是现有的矿山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大多还存在装置不便于移动与携带,且不能对刻槽装置前部的切割工具进行防护,在携带或移动途中切割工具与人体接触容易造成划伤等问题和不足。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包括:底板、万向轮、外壳、顶板、第一把手、第一背带、第二背带、第二把手、电机、第一传动齿轮、传动链条、第二传动齿轮、转轴、切割盘、连接固定壳、第一护罩、限位柱、第二护罩、调节螺栓、滑块;所述万向轮设置在底板的底侧,且万向轮与底板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外壳设置在底板的顶侧,且外壳与底板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顶板设置在外壳的顶侧,且顶板与外壳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把手设置在顶板右部的顶侧;所述第一背带设置在底板顶侧的右前部,且第一背带与底板通过螺丝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背带设置在底板顶侧的左后部,且第二背带与底板通过螺丝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把手设置在底板顶侧的左部,且第二把手与底板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电机设置在底板顶侧的中间,且电机与底板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设置在电机的后部,且第一传动齿轮与电机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所述传动链条设置在第一传动齿轮的外壁,且传动链条与第一传动齿轮通过啮合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设置在传动链条内壁的左端,且第二传动齿轮与传动链条通过啮合方式相连接;所述转轴设置在第二传动齿轮的前部,且转轴与第二传动齿轮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切割盘设置在转轴外壁的前部,且切割盘与转轴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所述连接固定壳设置在外壳后侧的左部,且连接固定壳与外壳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护罩设置在连接固定壳左端的前侧,且第一护罩与连接固定壳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限位柱分别设置在第一护罩前后两侧的上部,且限位柱与第一护罩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护罩设置在第一护罩的外壁,且第二护罩与第一护罩通过滑动方式相连接;所述调节螺栓分别设置在第二护罩前后两侧的下部,且调节螺栓与第二护罩通过螺纹配合方式相连接;所述滑块分别位于第二护罩前后两侧内壁的下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所述。
技术领域
万向轮呈矩形阵列在底板的底侧有四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所述外壳为矩形状结构,且外壳前侧的中间设置有多处散热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所述第一背带与第二背带通过插扣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所述转轴的后端通过轴承转动方式与连接固定壳前侧的左部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所述第一护罩为半圆状壳体结构,且第一护罩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处通过滑动方式与第二护罩的滑块相连接的弧形滑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所述第二护罩为户型壳体结构,且第二护罩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处通过滑动方式与限位柱相连接的弧形通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所述调节螺栓通过顶紧方式与第一护罩相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的设置,通过第一把手与第一背带及第二背带、第二把手、万向轮的设计,万向轮使该装置能够在地面上滑动,将第一背带及第二背带挂在肩膀上,双手分别持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将作用在手上的力分摊至肩膀上一部分,从而使该装置便于移动与携带。
2、本实用新型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的设置,通过第一护罩与限位柱及第二护罩、调节螺栓、滑块的设计,在该装置移动或携带时,将第二护罩在第一护罩的外壁上沿逆时针滑动,当限位柱滑至第二护罩前后两侧弧形通槽的底端时,拧紧调节螺栓固定第二护罩的位置,对切割盘的左侧进行防护,从而使该装置能够对切割工具进行防护,防止在移动或携带该装置途中切割工具与人体接触造成划伤。
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该装置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该装置便于移动与携带,且该装置能够对切割工具进行防护,防止在移动或携带该装置途中切割工具与人体接触造成划伤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装置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护罩与第二护罩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护罩与第二护罩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板1、万向轮2、外壳3、顶板4、第一把手5、第一背带6、第二背带7、第二把手8、电机9、第一传动齿轮10、传动链条11、第二传动齿轮 12、转轴13、切割盘14、连接固定壳15、第一护罩16、限位柱17、第二护罩18、调节螺栓19、滑块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包括:底板1、万向轮2、外壳3、顶板4、第一把手5、第一背带6、第二背带7、第二把手8、电机9、第一传动齿轮10、传动链条11、第二传动齿轮12、转轴13、切割盘14、连接固定壳15、第一护罩16、限位柱17、第二护罩18、调节螺栓19、滑块101;万向轮2设置在底板1的底侧,且万向轮2与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外壳3设置在底板1的顶侧,且外壳3与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顶板4设置在外壳3的顶侧,且顶板4与外壳3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一把手5设置在顶板4右部的顶侧;第一背带6设置在底板1顶侧的右前部,且第一背带6 与底板1通过螺丝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二背带7设置在底板1顶侧的左后部,且第二背带7与底板1通过螺丝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二把手8设置在底板1顶侧的左部,且第二把手8与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电机9设置在底板1顶侧的中间,且电机9与底板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一传动齿轮 10设置在电机9的后部,且第一传动齿轮10与电机9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传动链条11设置在第一传动齿轮10的外壁,且传动链条11与第一传动齿轮10 通过啮合方式相连接;第二传动齿轮12设置在传动链条11内壁的左端,且第二传动齿轮12与传动链条11通过啮合方式相连接;转轴13设置在第二传动齿轮12的前部,且转轴13与第二传动齿轮12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切割盘14设置在转轴13外壁的前部,且切割盘14与转轴13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连接固定壳15设置在外壳3后侧的左部,且连接固定壳15与外壳3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一护罩16设置在连接固定壳15左端的前侧,且第一护罩16与连接固定壳15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限位柱17分别设置在第一护罩16前后两侧的上部,且限位柱17与第一护罩16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第二护罩18 设置在第一护罩16的外壁,且第二护罩18与第一护罩16通过滑动方式相连接;调节螺栓19分别设置在第二护罩18前后两侧的下部,且调节螺栓19与第二护罩18通过螺纹配合方式相连接;滑块101分别位于第二护罩18前后两侧内壁的下部。
具体的,万向轮2呈矩形阵列在底板1的底侧有四处。
具体的,外壳3为矩形状结构,且外壳3前侧的中间设置有多处散热孔。
具体的,第一背带6与第二背带7通过插扣相连接。
具体的,转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转动方式与连接固定壳15前侧的左部相连接。
具体的,第一护罩16为半圆状壳体结构,且第一护罩16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处通过滑动方式与第二护罩18的滑块101相连接的弧形滑槽。
具体的,第二护罩18为户型壳体结构,且第二护罩18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处通过滑动方式与限位柱17相连接的弧形通槽。
具体的,调节螺栓19通过顶紧方式与第一护罩16相连接。
具体实施步骤:
在使用该装置时,将第一背带6与第二背带7挂置在肩膀上,双手分别持第一把手5与第二把手8进行携带与移动,也可通过底板1底侧的万向轮2进行移动,将该装置移动至需要工作的地点后,松动调节螺栓19,将第二护罩18在第一护罩16的外壁上沿顺时针滑动,限位柱17滑至第二护罩18前后两侧弧形通槽的顶部时,拧紧调节螺栓19进行固定,启动电机9,通过第一传动齿轮10 与传动链条11及第二传动齿轮12进行传动,带动转轴13与切割盘14进行转动,对岩壁的合适位置进行刻槽采集。
综上所述:该一种矿山地质勘探岩壁刻槽采集装置,通过第一把手与第一背带及第二背带、第二把手、万向轮的设计,万向轮使该装置能够在地面上滑动,将第一背带及第二背带挂在肩膀上,双手分别持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将作用在手上的力分摊至肩膀上一部分,从而使该装置便于移动与携带;通过第一护罩与限位柱及第二护罩、调节螺栓、滑块的设计,在该装置移动或携带时,将第二护罩在第一护罩的外壁上沿逆时针滑动,当限位柱滑至第二护罩前后两侧弧形通槽的底端时,拧紧调节螺栓固定第二护罩的位置,对切割盘的左侧进行防护,从而使该装置能够对切割工具进行防护,防止在移动或携带该装置途中切割工具与人体接触造成划伤。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