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包括含杆架端盖(1011)的顶杆架体(101)、含弯箱连接块(1021)、多个挂架(1022)的弯管箱体(102)、软管束(105)的顶部钻杆(10)、多节含第一腔体(201)、第二腔体(202)、钻杆上端盖(203)、钻杆下端盖(203’)、单元硬管束(205)的单元钻杆(20)、含二组电机电缆、一组监控线缆的电缆控制线束(60),其中:软管束(105)包括软管对接板(1051)、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
单元硬管束(205)包括二个硬管对接板(2051)、二组注浆硬管、一组注气硬管、一组冷却液进硬管、一组冷却液出硬管、二组气保压硬管、一组润滑脂硬管、二组备用硬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钻杆(10)的顶杆架体(101)为设有上部锥顶、下部矩形腔体的焊接结构体;所述弯管箱体(102)为弧形内空箱体,其一端固装于顶杆架体(101)的侧面、且其内腔与顶杆架体(101)相通;所述多个挂架(1022)固装于弯管箱体(102)的下方;所述弯管箱体(102)的伸出端处固装弯箱连接块(1021);所述软管束(105)的通过软管对接板(1051)固装于顶部钻杆(10)的下部矩形腔体的杆架端盖(1011)处,该软管束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穿越弯管箱体(102)的内腔固装于弯箱连接块(1021)背面的各个对应接头座上;
所述每节单元钻杆(20)为矩形截面的腔体构件,其第一腔体(201)、第二腔体(202)的上下端分别焊接于钻杆上端盖(203)、钻杆下端盖(203’)之间;所述单元硬管束(205)通过二个硬管对接板(2051)固装于单元钻杆(20)的第一腔体(201)的内腔,其二组注浆硬管、一组注气硬管、一组冷却液进硬管、一组冷却液出硬管、二组气保压硬管、一组润滑脂硬管、二组备用硬管沿单元钻杆(20)的垂直方向、互相平行地设置在二个硬管对接板(2051)之间;
所述硬管对接板(2051)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与单元硬管束(205)的各个硬管相通的接头座;所述单元钻杆(20)的左右二侧面设有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钻杆凹槽(206);
所述顶部钻杆(10)的下方固装多节单元钻杆(20),其中位于最上方一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上端盖(203)处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均设置快速对接头(88),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进入顶部钻杆(10)的杆架端盖(1011)处的软管对接板(1051)的各个接头座内,单元钻杆(20)内的单元硬管束(205)与软管束(105)分别互为贯通,通过紧固钻杆上端盖(203)与杆架端盖(1011)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单元钻杆(20)与顶部钻杆(10)的对接;
所述单元钻杆(20)对接时,所述下方的一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上端盖(203)处的单元硬管束(205)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孔内均设置快速对接头(88),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进入上方的一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单元硬管束(205)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内,上下二节单元钻杆(20)内的单元硬管束(205)互为贯通,通过紧固钻杆上端盖(203)、钻杆下端盖(203’)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单元钻杆(20)之间的对接;
所述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20)固装外部铣削头,该外部铣削头内设置的二个喷浆管道、一个喷气管道、二个冷却液管道、二个气保压管道、一个润滑通道端部安装快速对接头(88)后分别与单元钻杆(20)内的单元硬管束(205)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对接贯通;
所述电缆控制线束(60)从顶部钻杆(10)的顶杆架体(101)的侧面窗口进入弯管箱体(102)的内腔后依次经过多节单元钻杆(20)的第二腔体(202)最终到达外部铣削头,所述电缆控制线束(60)通过设置在每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管夹予以固定;所述电缆控制线束(60)的二组电机电缆最终分别与外部铣削头的驱动电机的接线端连接、一组监控线缆最终与外部铣削头设置的多个传感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与外部铣削头之间设置转换钻杆(30),该转换钻杆包括转换杆上框架(303)、转换杆下框架(303’)、转换杆中部(301)、过渡硬管束(305);所述转换钻杆(30)为空腔型构件,所述转换杆上框架(303)与转换杆下框架(303’)在其投影方向上互为90°夹角;所述过渡硬管束(305)设置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以及位于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之间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所述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在其投影方向上互为90°夹角;所述过渡硬管束(305)置于转换钻杆(30)的腔体内,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分别在转换杆上框架(303)、转换杆下框架(303’)处予以固定;所述位于上方的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的各个接头座内均设置快速对接头(88),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进入上方的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所述转换钻杆(30)的过渡硬管束(305)与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20)内的单元硬管束(205)互为贯通,通过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与转换钻杆(30)的转换杆上框架(303)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20)与转换钻杆(30)对接;所述转换钻杆(30)的转换杆下框架(303’)处安装外部铣削头,该外部铣削头内设置的二个喷浆管道、一个喷气管道、二个冷却液管道、二个气保压管道、一个润滑通道端部安装快速对接头后分别与转换钻杆(30)的过渡硬管束(305)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个润滑管对接贯通;所述电缆控制线束(60)从顶部钻杆(10)的顶杆架体(101)的侧面窗口进入弯管箱体(102)的内腔、经过多节单元钻杆(20)的第二腔体(202)和转换钻杆(30)的内腔、最后到达外部铣削头,该电缆控制线束的二组电机电缆分别与外部铣削头的电机的接线端连接、传感器控制线与位于减速箱底部的传感器连接。
说明书: 一种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基础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背景技术[0002]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桥梁建造、轨道交通和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双轮铣深搅工艺水泥土搅拌墙拌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环保的施工技术,通过施工设备配备的固装于多节矩形钻杆底部、由两个防水齿轮箱驱动的铣削盘对周围原位土铣削切割、促使原位土体与水泥浆搅拌混合,可切削卵砾石底层、岩层等坚硬土层,主要用于防渗墙、挡土墙、地基加固等工程。现有技术中导杆式双轮搅钻机,采用多节矩形钻杆对接后底部固装两个由防水齿轮箱驱动的铣削盘,该齿轮箱通过特制机架与矩形钻杆连接,动力源通过驱动液压马达输出、经过行星减速器向铣削盘提供,由铣削盘铣削切割周围原位土、并与水泥浆充分搅拌混合;采用液压驱动方式造成铣削部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和维修保养困难,且矩形钻杆内腔设置的各种管路、线缆数量和品种繁多、没有明显的辨识标记,造成各种管路、线缆对位困难,影响双轮搅钻机安装效率。因此,需要对钻杆结构进行设计改进,对钻杆内腔内管路、线缆合理布置和有效定位,实现其快速贯通连接,提高钻杆加接的作业效率,方便设备的维护保养。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钻杆内置管道和线缆布置合适、易于辨识和对接连通的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通过对喷浆管、喷气管、冷却液进出管道、气保压管、润滑管的硬管束、电缆控制线束有效定位布置,提高钻杆内置的各个管路/管道、线缆的辨识度,实现管路的快速连接,提高钻杆加接的作业效率。[0004]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0005] 一种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包括含杆架端盖的顶杆架体、含弯箱连接块的弯管箱体、软管束的顶部钻杆、多节含第一腔体、第二腔体、钻杆上端盖、钻杆下端盖、单元硬管束的单元钻杆、含二组电机电缆、一组监控线缆的电缆控制线束,其中:[0006] 软管束包括软管对接板、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0007] 单元硬管束包括二个硬管对接板、二组注浆硬管、一组注气硬管、一组冷却液进硬管、一组冷却液出硬管、二组气保压硬管、一组润滑脂硬管、二组备用硬管;[0008] 其特征在于:[0009] 所述顶部钻杆的顶杆架体为设有上部锥顶、下部矩形腔体的焊接结构体;所述弯管箱体为弧形内空箱体,其一端固装于顶杆架体的侧面、且其内腔与顶杆架体相通;所述多个挂架固装于弯管箱体的下方;所述弯管箱体的伸出端处固装弯箱连接块;所述软管束的通过软管对接板固装于顶部钻杆的下部矩形腔体的杆架端盖处,软管束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穿越弯管箱体的内腔固装于弯箱连接块背面的各个对应接头座上;[0010] 所述每节单元钻杆为矩形截面的腔体构件,其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的上下端分别焊接于钻杆上端盖、钻杆下端盖之间;所述单元硬管束通过二个硬管对接板固装于单元钻杆的第一腔体的内腔,其二组注浆硬管、一组注气硬管、一组冷却液进硬管、一组冷却液出硬管、二组气保压硬管、一组润滑脂硬管、二组备用硬管沿单元钻杆的垂直方向、互相平行地设置在二个硬管对接板之间;所述硬管对接板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与单元硬管束的各个硬管相通的接头座;所述单元钻杆的左右二侧面设有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钻杆凹槽;[0011] 所述顶部钻杆的下方固装多节单元钻杆,其中位于最上方一节单元钻杆的钻杆上端盖处的单元硬管束的硬管对接板的各个接头座均设置快速对接头,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进入顶部钻杆的杆架端盖处的软管束的软管对接板的各个接头座内,单元钻杆内的单元硬管束的各个硬管与软管束的各个软管分别互为贯通,通过紧固钻杆上端盖与杆架端盖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单元钻杆与顶部钻杆的对接;[0012] 所述单元钻杆对接时,所述下方的一节单元钻杆的钻杆上端盖处的单元硬管束的硬管对接板的各个接头座孔内均设置快速对接头,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进入上方的一节单元钻杆的钻杆下端盖处的硬管对接板的各个接头座内,上下二节单元钻杆内的单元硬管束互为贯通,通过紧固钻杆上端盖、钻杆下端盖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单元钻杆之间的对接;[0013] 所述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固装外部铣削头,该外部铣削头内设置的二个喷浆管道、一个喷气管道、二个冷却液管道、二个气保压管道、一个润滑通道端部安装快速对接头后分别与单元钻杆内的单元硬管束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对接贯通;[0014] 所述电缆控制线束从顶部钻杆的顶杆架体的侧面窗口进入弯管箱体的内腔后依次经过多节单元钻杆的第二腔体最终到达外部铣削头,所述电缆控制线束通过设置在每节单元钻杆的钻杆下端盖处的管夹予以固定;所述电缆控制线束的二组电机电缆最终分别与外部铣削头的驱动电机的接线端连接、一组监控线缆最终与外部铣削头设置的多个传感器连接。[0015] 本实用新型可以是,所述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与外部铣削头之间设置转换钻杆,该转换钻杆包括转换杆上框架、转换杆下框架、转换杆中部、过渡硬管束;所述转换钻杆为空腔型构件,所述转换杆上框架与转换杆下框架在其投影方向上互为90°夹角;所述过渡硬管束设置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以及位于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之间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所述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在其投影方向上互为90°夹角;所述过渡硬管束置于转换钻杆的腔体内,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分别在转换杆上框架、转换杆下框架处予以固定;所述位于上方的过渡硬管对接板的各个接头座内均设置快速对接头,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进入上方的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的钻杆下端盖处的硬管对接板的各个接头座,所述转换钻杆的过渡硬管束与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内的单元硬管束互为贯通,通过单元钻杆的钻杆下端盖与转换钻杆的转换杆上框架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与转换钻杆对接;所述转换钻杆的转换杆下框架处安装外部铣削头,该外部铣削头内设置的二个喷浆管道、一个喷气管道、二个冷却液管道、二个气保压管道、一个润滑通道端部安装快速对接头后分别与转换钻杆的过渡硬管束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个润滑管对接贯通;所述电缆控制线束从顶部钻杆的顶杆架体的侧面窗口进入弯管箱体的内腔、经过多节单元钻杆的第二腔体和转换钻杆的内腔、最后到达外部铣削头,该电缆控制线束的二组电机电缆分别与外部铣削头的电机的接线端连接、传感器控制线与位于减速箱底部的传感器连接。[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0017] 1、通过钻杆单元设置二个内腔,分别固装和布置含各种管路、电缆控制线,达到各种管路和电缆控制线走向合理、定位可靠和编号识别,保证顶部钻杆内的软管束与钻杆单元内腔的硬管束之间、以及钻杆单元之间的硬管束快速对接贯通,实现顶部钻杆与单元钻杆、以及单元钻杆之间的快速连接,有效提高钻杆加接的作业效率。[0018] 2、由于转换钻杆设置的转换杆上框架与转换杆下框架是旋转90°的偏差设置,在其下方的转换杆下框架固装的外部铣削头,铣削头沿主机单元的纵向方向进行地下连续墙成槽作业,满足城市中心狭窄区域的地下连续墙施工、贴近现有建筑的地基改良、江河堤坝防渗加固等特殊场合的施工作业,进一步拓展步履式双轮搅钻机的使用范围。附图说明[0019]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0020] 图2是图1的左视图;[0021] 图3是图1的俯视图;[0022] 图4是图2中A?A向剖视图局部;[0023]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中单元钻杆的结构示意图;[0024] 图6是图5的H?H向剖视图;[0025] 图7是图6俯视图;[0026]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0027] 图9是图8的左视图;[0028]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的转换钻杆的结构示意图;[0029]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0030] 图12是图10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31] 参阅附图1?2,本实用新型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包括含杆架端盖1011的顶杆架体101、含弯箱连接块1021的弯管箱体102、软管束105的顶部钻杆10、多节含第一腔体201、第二腔体202、钻杆上端盖203、钻杆下端盖203’、单元硬管束205的单元钻杆20、一组传感器控制线的电缆控制线束60,软管束105包括软管对接板1051、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单元硬管束205包括二个硬管对接板2051、二组注浆硬管、一组注气硬管、一组冷却液进硬管、一组冷却液出硬管、二组气保压硬管、一组润滑脂硬管、二组备用硬管。[0032] 参阅附图1?4,所述顶部钻杆10的顶杆架体101为设有上部锥顶、下部矩形腔体的焊接结构体;所述弯管箱体102为弧形内空箱体,其一端固装于顶杆架体101的侧面、且其内腔与顶杆架体101相通;所述多个挂架1022固装于弯管箱体102的下方;所述弯管箱体102的伸出端处固装弯箱连接块1021;所述软管束105通过软管对接板1051固装于顶部钻杆10的下部矩形腔体的杆架端盖1011处,该软管束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穿越弯管箱体102的内腔后分别固装于弯箱连接块1021背面的各个对应接头座上;软管对接板1051、弯箱连接块1021上的各个接头座的编号方式均为,1.1、1.2?注浆,2?注气,3.1、3.2?冷却液进、出,4.1、4.2?气保压,5?润滑、6.1、6.2?备用,这样,方便各个管路对号连接、易于辨别。[0033] 参阅附图5?7,所述每节单元钻杆20为矩形截面的腔体构件,其第一腔体201、第二腔体202采用矩形钢管制成、且沿长度方向拼接焊接一体后,通过钻杆上端盖203、钻杆下端盖203’将其上下两端焊接封口;所述单元硬管束205通过二个硬管对接板2051固装于单元钻杆20的第一腔体201的内腔,其二组注浆硬管、一组注气硬管、一组冷却液进硬管、一组冷却液出硬管、二组气保压硬管、一组润滑脂硬管、二组备用硬管在二个硬管对接板2051之间,在各个管路之间设置间隔一定距离的支撑板2052,对管路进行有效支撑和加固;所述硬管对接板2051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与单元硬管束205的各个硬管相通的接头座;硬管对接板2051上的各个接头座编号方式为,1.1、1.2?注浆,2?注气,3.1、3.2?冷却液进、出,4.1、4.2?气保压,5?润滑、6.1、6.2?备用,这样,方便各个管路对号连接、易于辨别。所述单元钻杆20的左右二侧面设有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钻杆凹槽206;用于外部夹紧机构夹紧和放开钻杆,满足外部铣削头随钻杆组合下行钻掘和上提搅拌的使用要求。
[0034] 参阅附图10?12,所述转换钻杆30包括转换杆上框架303、转换杆下框架303’、转换杆中部301、过渡硬管束305;所述转换钻杆30为空腔型构件,所述转换杆上框架303与转换杆下框架303’在其投影方向上互为90°夹角;所述过渡硬管束305设置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以及位于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之间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二组备用管,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在其投影方向上互为90°夹角,所述过渡硬管束305置于转换钻杆30的腔体内,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分别在转换杆上框架303、转换杆下框架303’处予以固定;过渡硬管束305的二个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上的各个接头座的编号方式是,1.1、1.2?注浆,2?注气,3.1、3.2?冷却液进、出,4.1、4.2?气保压,5?润滑、6.1、6.2?备用,这样,方便各个管路对号连接、易于辨别。
[003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可上下喷浆的切割箱组合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0036] 实施例1:[0037] 参与附图1?3,所述顶部钻杆10的下方固装多节单元钻杆20,其中位于最上方一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上端盖203处的单元硬管束205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均设置快速对接头88,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进入顶部钻杆10的杆架端盖1011处的软管对接板1051的各个接头座内,单元钻杆20内的单元硬管束205与软管束105互为贯通,通过紧固钻杆上端盖203与杆架端盖1011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单元钻杆20与顶部钻杆10的对接。位于顶部钻杆10的杆架端盖1011处的软管对接板1051、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上端盖203处的硬管对接板2051上的各个接头座均设置易于辨别的编号标记,保证各个管路一一对号、贯通连接;外部注浆系统、空压泵气系统、冷却液泵送系统、气体保压系统和润滑脂泵送系统通过各自的管路在穿过多个挂架1022后分别连接在弯箱连接块1021正面的上各个对应的接头座上。[0038] 所述单元钻杆20对接时,所述下方的一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上端盖203处的单元硬管束205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孔内均设置快速对接头88,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进入上方的一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内,上下二节单元钻杆20内的单元硬管束205互为贯通,通过紧固钻杆上端盖203、钻杆下端盖203’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单元钻杆20之间的对接。位于下方的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上端盖203处的硬管对接板2051、位于上方的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均设置易于辨别的编号标记,保证各个管路一一对号、贯通连接,避免出现管路连接差错的情况。[0039] 所述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20固装外部铣削头,该外部铣削头内设置的二个喷浆管道、一个喷气管道、二个冷却液管道、二个气保压管道、一个润滑通道端部安装快速对接头88后分别与单元钻杆20内的单元硬管束205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一组润滑管对接贯通。外部铣削头设置的各个管路借助位于上方的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设置的易于辨别的编号标记,保证各个管路一一对号、贯通连接,避免出现管路连接差错的情况。
[0040] 所述电缆控制线束60从顶部钻杆10的顶杆架体101的侧面窗口进入弯管箱体102的内腔、经过多节单元钻杆20的第二腔体202到达外部铣削头,所述电缆控制线束60通过设置在每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管夹予以固定;所述电缆控制线束60的二组电机电缆分别与安装与外部铣削头处的驱动电机的接线端连接、监控线缆与位于外部铣削头处的多个传感器连接。电缆控制线束60在穿过每一节单元钻杆20的第二空腔202时,均是通过线缆管夹进行定位和固定的,避免出现晃动情况。[0041] 本实用新型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具有钻杆内置管道和线缆布置合适、易于辨识和对接连通等特点,通过对包含喷浆管、喷气管、冷却液进出管道、气保压管、润滑管的硬管束、电缆控制线束有效定位布置,提高内置管路的辨识度,实现管路的快速连接,提高钻杆加接的作业效率。[0042] 实施例2:[0043] 结合图8?9,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与外部铣削头之间设置转换钻杆30,位于上方的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的各个接头座孔内均设置快速对接头88,该快速对接头的露出端分别对准进入上方的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硬管对接板2051的各个接头座内,所述转换钻杆30的过渡硬管束305与最底部一节单元钻杆20内的单元硬管束205互为贯通,通过单元钻杆20的钻杆下端盖203’与转换钻杆30的转换杆上框架303之间的销轴和连接螺栓,完成单元钻杆20与转换钻杆30对接;所述转换钻杆30的转换杆下框架303’处安装外部铣削头,该外部铣削头内设置的二个喷浆管道、一个喷气管道、二个冷却液管道、二个气保压管道、润滑通道端部安装快速对接头88后分别与转换钻杆30的过渡硬管束305的二组注浆管、一组注气管、一组冷却液进管、一组冷却液出管、二组气保压管、润滑管对接贯通;外部铣削头的各个管路借助位于上方的转换钻杆30的钻杆下端盖203’处的过渡硬管对接板3051的各个接头座设置的易于辨别的编号标记,保证各个管路一一对号、贯通连接,避免出现管路连接差错的情况。[0044] 所述电缆控制线束60从顶部钻杆10的顶杆架体101的侧面窗口处进入弯管箱体102的内腔、经过多节单元钻杆20的第二腔体202和转换钻杆30的内腔、最后外部到达搅头,该电缆控制线束的二组电机电缆分别连接在外部潜水电机的接线端、一组传感器控制线与位于外部减速箱底部的传感器连接。
[0045]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设置的转换钻杆,其上端部的转换杆上框架与位于底部的转换杆下框架形成旋转90°的偏差设置,当转换杆下框架固装外部铣削头后,其铣削头沿主机单元的纵向方向进行地下连续墙成槽作业,满足城市中心狭窄区域的地下连续墙施工、贴近现有建筑的地基改良、江河堤坝防渗加固等特殊场合的施工作业,进一步拓展步履式双轮搅钻机的使用范围。[0046] 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各种变换和改进,但是只要与本实用新型构成相同或等同的话,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声明:
“双轮搅钻机的钻杆组合”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