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包括预筛斗(1),从所述预筛斗(1)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粗筛腔(2)、中筛腔(3)和细筛腔(4),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筛腔(2)和所述中筛腔(3)之间隔设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格栅板(5),各所述格栅板(5)从所述粗筛腔(2)的一侧向所述粗筛腔(2)的另一侧以阶梯式排列,且各所述格栅板(5)的板面到所述预筛斗(1)的底部的距离依次递减;各所述格栅板(5)上设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格栅孔(51),且相邻的两块所述格栅板(5)上的所述格栅孔(51)的孔位相互交错;
所述中筛腔(3)和所述细筛腔(4)之间隔设有筛网(6),所述筛网(6)的一端通过固定板(61)设于所述中筛腔(3)的一侧,所述筛网(6)的另一端与可移动的拉板(62)连接,所述拉板(62)通过调节螺钉(63)设于所述中筛腔(3)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筛腔(2)的另一侧设有粗料出口(21),所述中筛腔(3)的另一侧设有中料出口(31),所述粗料出口(21)和所述中料出口(31)均位于所述预筛斗(1)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筛斗(1)的顶部设有进料口(11),所述进料口(11)与所述格栅板(5)相对,所述预筛斗(1)的底部设有出料口(12),所述出料口(12)与所述筛网(6)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板(5)上设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加强筋板(52),其分别位于两条所述格栅孔(51)之间,所述加强筋板(52)与所述格栅板(5)的板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板(5)共设有两块,分别为第一格栅板(53)和第二格栅板(54),所述第一格栅板(53)的板面与所述进料口(11)平行,所述第二格栅板(54)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格栅板(53),所述第二格栅板(54)的另一端向所述粗料出口(21)延伸,并同时向所述预筛斗(1)的底部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6)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筛网(6)的中部弯折并分别形成第一弯折部(64)和第二弯折部(65),在所述第一弯折部(64)和所述第二弯折部(65)的外围包有加强板(6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61)上设有固定梁(67),所述第一弯折部(64)扣合在固定梁(67)上,所述第二弯折部(65)向所述中料出口(31)延伸并同时向所述预筛斗(1)的底部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料出口(31)处设有拉紧梁(68),所述拉紧梁(68)包括朝向所述中料出口(31)的外部的拉紧梁外侧(681)和与其相对位的拉紧梁内侧(682);所述拉板(62)设于所述拉紧梁内侧(682),所述调节螺钉(63)从所述拉紧梁外侧(681)穿过所述拉紧梁(68)与所述拉板(62)螺纹连接,所述拉板(62)的一端向所述拉紧梁外侧(681)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65)扣合在所述拉板(62)的一端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筛腔(4)的底部向所述出料口(12)处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筛腔(4)的底部设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支撑板(41),各所述支撑板(41)的端部与所述筛网(6)相抵接。
说明书: 一种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破碎
筛分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背景技术[0002] 移动式破碎筛分站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破碎筛分设备,具有机动性灵活和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采石场、建筑拆除废料、矿山作业等作业过程中。
[0003] 预筛分装置是移动式破碎筛分站中的一个重要装置,其主要的作用是,将大块的石料通过两层筛网进行筛分,并分别筛分出粗料,中料和细料,然后三种料分别再流入至下
一工位进行处理。但是,现有的预筛分装置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滤粗料的过滤网强度不
够,无法承受粗料的长期冲击,易变形;第二,粗料的过滤效果不好,物料无法及时散开,滤
网容易堵塞;第三,筛网经过长期的使用,表面会变形塌陷,张力会降低,使用寿命短,影响
筛分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从而克服现有的预筛分装置过滤粗料时滤网强度不够,物料无法及时散开易堵塞的问题以及滤网长期使用后表
面易变形塌陷,张力下降,使用寿命短的缺陷。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包括:预筛斗,从所述预筛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粗筛腔、中筛腔和细筛腔;所述粗筛腔
和所述中筛腔之间隔设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格栅板,各所述格栅板从所述粗筛腔的一侧向
所述粗筛腔的另一侧以阶梯式排列,且各所述格栅板的板面到所述预筛斗的底部的距离依
次递减;各所述格栅板上设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格栅孔,且相邻的两块所述格栅板上的所
述格栅孔的孔位相互交错;所述中筛腔和所述细筛腔之间隔设有筛网,所述筛网的一端通
过固定板设于所述中筛腔的一侧,所述筛网的另一端与可移动的拉板连接,所述拉板通过
调节螺钉设于所述中筛腔的另一侧。
[0006]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筛腔的另一侧设有粗料出口,所述中筛腔的另一侧设有中料出口,所述粗料出口和所述中料出口均位于所述预筛斗的同一侧。
[0007]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预筛斗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格栅板相对,所述预筛斗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筛网相对。
[0008]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格栅板上设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加强筋板,其分别位于两条所述格栅孔之间,所述加强筋板与所述格栅板的板面垂直。
[0009]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格栅板共设有两块,分别为第一格栅板和第二格栅板,所述第一格栅板的板面与所述进料口平行,所述第二格栅板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格栅
板,所述第二格栅板的另一端向所述粗料出口延伸,并同时向所述预筛斗的底部倾斜。
[0010]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筛网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筛网的中部弯折并分别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外围包有加强板。
[0011]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固定梁,所述第一弯折部扣合在固定梁上,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中料出口延伸并同时向所述预筛斗的底部倾斜。
[0012]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料出口处设有拉紧梁,所述拉紧梁包括朝向所述中料出口的外部的拉紧梁外侧和与其相对位的拉紧梁内侧;所述拉板设于所述拉紧梁内
侧,所述调节螺钉从所述拉紧梁外侧穿过所述拉紧梁与所述拉板螺纹连接,所述拉板的一
端向所述拉紧梁外侧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扣合在所述拉板的一端上。
[0013]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细筛腔的底部向所述出料口处倾斜。[0014]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细筛腔的底部设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支撑板,各所述支撑板的端部与所述筛网相抵接。
[0015]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0016] 1.本实用新型中的粗筛腔的底部设置了带有加强筋板的格栅板用于对粗料进行筛分,大幅度地增加了筛分装置的强度以及抗冲击力。
[0017] 2.本实用新型中的格栅板为多块阶梯式布置,并且其高度从进料口到粗料出口依次降低,相邻的格栅板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当物料落入至格栅板中时,能够在借助阶
梯式的高度差将物料完全散开,使之充分筛分。
[0018] 3.本实用新型中相邻的两块格栅板上的格栅孔孔位相互交错,以能够使滤除的物料通畅的经过格栅板,以防止格栅板堵塞。
[0019] 4.本实用新型中的筛网端部通过可移动的拉板进行固定,不仅能够固定筛网,而且当筛网老化变形时,还能够通过调节螺钉对筛网的张力进行调节,以保证筛分质量,并且
还能够延长筛网的使用寿命。
[0020] 5.本实用新型中的筛网的端部弯折端包有加强板,能够增加筛网固定处的强度,使其固定更加稳固。
[0021] 6.本实用新型中的细筛腔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能够对筛网的底部进行支撑,能够减缓细筛网所承受的冲击力,防止其中部向下塌陷变形,增加了筛网的使用寿
命。
附图说明[002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的结构图。[0023] 图2是栅格板的结构图。[0024] 图3是细筛腔及筛网的结构图。[0025]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0026] 1?预筛斗,11?进料口,12?出料口;[0027] 2?粗筛腔,21?粗料出口;[0028] 3?中筛腔,31?中料出口;[0029] 4?细筛腔,41?支撑板;[0030] 5?格栅板,51?格栅孔,52?加强筋板,53?第一格栅板,54?第二格栅板;[0031] 6?筛网,61?固定板,62?拉板,63?调节螺钉,64?第一弯折部,65?第二弯折部,66?加强板,67?固定梁,68?拉紧梁,681?拉紧梁外侧,682?拉紧梁内侧。
具体实施方式[003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33] 如图1到图3所示,该实施例中的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包括:预筛斗1,进料口11,出料口12,粗筛腔2,粗料出口21,中筛腔3,中料出口31,细筛腔4,支撑板41,格栅板5,格
栅孔51,加强筋板52,第一格栅板53,第二格栅板54,筛网6,固定板61,拉板62,调节螺钉63,
第一弯折部64,第二弯折部65,加强板66,固定梁67,拉紧梁68,拉紧梁外侧681,拉紧梁内侧
682。
[0034] 预筛斗1内设置有粗筛腔2、中筛腔3和细筛腔4,该三个腔体从预筛斗1的顶部到底部依次排列,在预筛斗1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11,在预筛斗1的底部开设有出料口12,在预筛
斗1的同一侧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粗出料口21和中出料口31。
[0035] 在粗筛腔2和中筛腔3之间安装有两块格栅板5分别为第一格栅板53和第二格栅板54,第一格栅板53和第二格栅板54从粗筛腔2的一侧向其另一侧成阶梯式排列,粗出料口21
开设在粗筛腔2的另一侧上,第一格栅板53的板面与进料口11平行,第二格栅板54的一端朝
向第一格栅板53另一端向粗料出口21处延伸,并同时向预筛斗1的底部倾斜,第二格栅板53
到预筛斗1的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一格栅板52到预筛斗1的底部的距离;每块格栅板5上开设
有多条等间距的长条状的格栅孔51,格栅孔51的长度方向与粗筛腔2的两侧的连线平行,两
块格栅板5上的格栅孔51的孔位相互交错;在每两个格栅孔51之间的间隙上均设置有一条
加强筋板52,该加强筋板52位于格栅板52的底部且与格栅板5的板面垂直。
[0036] 中筛腔3和细筛腔4之间隔设有筛网6,筛网6的两端分别向其中部弯折并分别形成第一弯折部64和第二弯折部65,在第一弯折部64和第二弯折部65的外围包有加强板66;在
中筛腔3的一侧安装有固定板61,固定板61上设置有固定梁67,第一弯折部64扣合在固定梁
67上;在中筛腔3的另一侧开设有中出料口31,第二弯折部65向中料出口31延伸并同时向预
筛斗1的底部倾斜;在中料出口31处安装有拉紧梁68,该拉紧梁68包括朝向中料出口31的外
部的拉紧梁外侧681和与其相对位的拉紧梁内侧682;拉板62位于拉紧梁内侧682处,调节螺
钉63从拉紧梁外侧681穿过拉紧梁68与拉板62螺纹连接,拉板62的一端向拉紧梁外侧681弯
折,第二弯折部65扣合在拉板62的一端上。
[0037] 细筛腔4的底部向出料口12处倾斜,细筛腔4的底部安装有三块相互间隔且互相平行的支撑板41,各支撑板41的端部与筛网6的底部相抵接,各支撑板41之间的间隙均延伸至
出料口12处。
[0038] 接下来,对该实施例中一种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实用新型:
[0039] 在粗筛腔2和中筛腔3之间安装有两块成阶梯状排列的格栅板5,其中一块即第一格栅板53与进料口11平行,另一块即第二格栅板54与第一格栅板53之间存在有一定的高度
差,且一端低于第一格栅板53的板面,第二格栅板54的另一端向下方倾斜并一直延伸至粗
出料口31处,当粗料倾倒在格栅板5上时,物料能够从第一格栅板53滚向第二格栅板54,并
且在经过二者之间形成的台阶时,会产生一个向下坠落的动作,进而能够将物料摔散,使之
充分散开,提升了过滤效果。
[0040] 为了增加格栅板5的强度,在格栅板5的各格栅孔51之间的区域上均设置有加强筋板52,加强筋板52与格栅板5的板面垂直形成了一个“T”字形结构,从而加固了格栅板5的板
面强度,使其更加耐用;两块格栅板5的格栅孔51的孔位相互交错,能够使从第一格栅板53
的间隙中滚落的细小石料在落入到第二格栅板54上时,恰好会从第二格栅板54中的格栅孔
51中掉落,从而增加了格栅板5的筛分效果,并且不易造成堵塞。
[0041] 为了提升筛网6的强度,在筛网6的两端分别包有加强板66,并且其中朝向中出料口31的一端还扣合在可以动的拉板62上,当筛网6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其网面会发生形变从
而使张力减小,这时便可以通过转动调节螺钉63使拉板62向中出料口31外移动,进而将筛
网6再次拉紧,延长了筛网6的使用寿命;在筛网6的底部还设置有多块支撑板41对其网面进
行支撑,从而减缓细筛网所承受的冲击力,防止其中部向下塌陷变形,也增加了筛网的使用
寿命。
[004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阶梯状排列的多块格栅板对石料进行筛分,能够使石料充分散开,并且通过使各格栅板的格栅孔孔位相互错开,增加了格栅板的滤过性,提
升了筛分效果;通过加强筋板增加了格栅板的强度;通过将筛网固定在可移动的拉板上,能
够在筛网发生形变后调节筛网的张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0043]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
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
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
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
式所限定。
声明:
“破碎筛分站的预筛分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