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管(1),所述输送管(1)上设置有进料管(2),进料管(2)上设置有进料结构,所述进料结构包括第一储料管(13)、第二储料管(14)、上固定圈(12)、下固定圈(10)、弹簧(11)、料斗(15)、振动电机(21),所述进料管(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储料管(13),第一储料管(13)与进料管(2)之间设置有间距,且第一储料管(1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储料管(14),第一储料管(13)与第二储料管(14)紧密贴合,第一储料管(13)和第二储料管(14)上环形开设有多个大口径料口(19),第一储料管(13)上的大口径料口(19)与第二储料管(14)上的大口径料口(19)重合,且进料管(2)的顶部设置有下固定圈(10),第一储料管(13)的顶部设置有上固定圈(12),上固定圈(12)与下固定圈(10)之间设置有多个弹簧(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料管(14)的顶部设置有料斗(15),且料斗(15)的一侧设置有振动电机(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圈(12)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18),第二储料管(14)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限位块(16),限位块(16)的底部与上固定圈(12)顶部贴合,且限位块(16)上均设置有第二螺栓(17),第二螺栓(17)的一端穿过限位块(16)嵌入其一螺纹孔(18)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料管(13)与第二储料管(14)上均开设有多个小口径料口(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1)的一端设置有控制机(8),控制机(8)的一端设置有输料杆(9),输料杆(9)的一端嵌入输送管(1)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6),盖板(6)上设置有手柄(7),且输送管(1)的一端设置有端盖(4),且端盖(4)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5),输送管(1)靠近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3)。
说明书: 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为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
背景技术
螺旋输送机是一种利用电机带动螺旋回转,推移物料以实现输送目的的机械;螺旋输送机能水平、倾斜或垂直输送,具有结构简单、横截面积小、密封性好等优点,在输送形式上分为有轴螺旋输送机和无轴螺旋输送机,在外型上分为U型螺旋输送机和管式螺旋输送机;
当物料加入固定的机槽内时,由于物料的重力及其与机槽间的摩擦力作用,堆积在机槽下部的物料不随螺旋体旋转,而只在旋转的螺旋叶片推动下向前移动,如同不旋转的螺母沿着转动的螺杆作平移运动一样,达到输送物料的目的;
而螺旋输送机输送的物料都输粉末或颗粒状的物体,螺旋输送机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需要不同的输料速度,而螺旋输送机控制输料速度时都是加料的速度从而降低输料的速度,此时需要人工持续输料,耗费工作人员的精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以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结构,所述进料结构包括第一储料管、第二储料管、上固定圈、下固定圈、弹簧、料斗、振动电机,所述进料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储料管,第一储料管与进料管之间设置有间距,且第一储料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储料管,第一储料管与第二储料管紧密贴合,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上环形开设有多个大口径料口,第一储料管上的大口径料口与第二储料管上的大口径料口重合,且进料管的顶部设置有下固定圈,第一储料管的顶部设置有上固定圈,上固定圈与下固定圈之间设置有多个弹簧。
优选的,所述第二储料管的顶部设置有料斗,且料斗的一侧设置有振动电机。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圈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第二储料管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的底部与上固定圈顶部贴合,且限位块上均设置有第二螺栓,第二螺栓的一端穿过限位块嵌入其一螺纹孔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储料管与第二储料管上均开设有多个小口径料口。
优选的,所述输送管的一端设置有控制机,控制机的一端设置有输料杆,输料杆的一端嵌入输送管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输送管的顶部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手柄,且输送管的一端设置有端盖,且端盖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输送管靠近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对螺旋输送机做出改进,将进料管上增加了进料结构,将物料通过铲车或机械设备一次性填满料斗,通过振动电机使料斗产生振动,进而促使弹簧产生共振,将物料缓慢抖动通过大口径料口或小口径料斗输送至输送管内进行物料输送,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送管;2、进料管;3、出料管;4、端盖;5、第一螺栓;6、盖板;7、手柄;8、控制机;9、输料杆;10、下固定圈;11、弹簧;12、上固定圈;13、第一储料管;14、第二储料管;15、料斗;16、限位块;17、第二螺栓;18、螺纹孔;19、大口径料口;20、小口径料口;21、振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包括输送管1,所述输送管1上设置有进料管2,进料管2上设置有进料结构,所述进料结构包括第一储料管13、第二储料管14、上固定圈12、下固定圈10、弹簧11、料斗15、振动电机21,所述进料管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储料管13,第一储料管13与进料管2之间设置有间距,且第一储料管1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储料管14,第一储料管13与第二储料管14紧密贴合,第一储料管13和第二储料管14上环形开设有多个大口径料口19,第一储料管13上的大口径料口19与第二储料管14上的大口径料口19重合,且进料管2的顶部设置有下固定圈10,第一储料管13的顶部设置有上固定圈12,上固定圈12与下固定圈10之间设置有多个弹簧11。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储料管14的顶部设置有料斗15,且料斗15的一侧设置有振动电机21。
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圈12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18,第二储料管14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限位块16,限位块16的底部与上固定圈12顶部贴合,且限位块16上均设置有第二螺栓17,第二螺栓17的一端穿过限位块16嵌入其一螺纹孔18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料管13与第二储料管14上均开设有多个小口径料口20。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1的一端设置有控制机8,控制机8的一端设置有输料杆9,输料杆9的一端嵌入输送管1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6,盖板6上设置有手柄7,且输送管1的一端设置有端盖4,且端盖4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5,输送管1靠近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3。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第二储料管14塞入第一储料管13内,使得限位块16的底部与上固定块顶部贴合,将第二螺栓17穿过限位块16嵌入其一螺纹孔18内使得限位块16固定,使得第二储料管14和料斗15固定,使得第一储料管13上的大口径料口19与第二储料管14上的大口径料口19重合。
输送物料时,将物料加满料斗15,启动振动电机21带动料斗15震动,料斗15震动时第二储料管14同步震动,而第二储料管14与第一储料管13贴合,第二储料管14带动第一储料管13震动,使得上固定块与弹簧11发生晃动,使得物料震动,物料通过大口径料口19进入输送管1内,启动输料杆9从而带动物料在输送管1内移动,物料通过出料管3排出。
进一步的,将第二螺栓17拆卸,再转动限位块16,使得限位块16移动至另一螺纹孔18上方,将第二螺栓17与另一螺纹孔18固定,限位块16转动的同时第二储料管14同步转动,使得第一储料管13上的小口径料口20与第二储料管14上的小口径料口20重合,物料可通过小口径料口20进行输送进料,进而降低物料的输料速度。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声明:
“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缓慢给料辅助结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