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
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提升机构和与提升机构配合的防尘机构,所述提升机构驱动防尘机构上下移动;
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安装板、对称固定在安装板左右两侧的伺服电机和通过履带与伺服电机连接的绕线组件,所述绕线组件连接绳索,所述绳索穿过导向组件连接防尘机构;
所述防尘机构包括垂直设置在输送机出料口位置的帆布罩和固定连接在帆布罩顶部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在安装板的上端面上,所述帆布罩垂直穿过安装板,且所述帆布罩上等距离缝制若干筋条,所述筋条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卡座,所述卡座上垂直贯穿设置通孔,所述绳索依次穿过通孔延伸至最底部卡座的下方并连接配重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呈矩形结构,所述安装板通过顶部设置的安装架连接在皮带输送机的机架上,且所述安装板位于皮带输送机出料位置的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帆布罩呈筒状结构,所述帆布罩的直径大于皮带输送机的皮带宽度,且所述帆布罩的外侧壁等距离缝制呈环形结构的筋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组件包括设置安装板上的固定座和设置在固定座一侧的绕线盘,所述固定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转轴,所述转轴一端通过履带轮连接履带、另一端固定连接绕线盘,所述绕线盘上设置用于卷捆绳索的绕线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辊和设置在安装板下方的第二导辊,所述安装板上贯穿开设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第一导辊,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倾斜连接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端部转动连接第二导辊,所述绳索穿过两第一导辊之间,并绕过所述第二导辊与防尘机构连接。
说明书: 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装置领域,具体涉及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
背景技术
皮带输送机末端出料口与地面有落差,在物料下落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粉尘飞舞,整个库内布满粉尘,对设备人员产生伤害,所以在物料的出料口位置安装帆布罩,在物料下落时,帆布罩住物料,可以有效的防止灰尘四散。
但是这种防尘装置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有防尘装置的帆布罩不能上下调节位置,随着落下的物料不断堆积,物料的高度不断的上升,已经落下的物料可能会封堵帆布罩的出料口,从而造成帆布罩出料不畅通,影响出料的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其能够上下调节帆布罩的位置,在防尘的同时不影响出料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包括提升机构和与提升机构配合的防尘机构,提升机构驱动防尘机构上下移动;
提升机构包括安装板、对称固定在安装板左右两侧的伺服电机和通过履带与伺服电机连接的绕线组件,绕线组件连接绳索,绳索穿过导向组件连接防尘机构;
防尘机构包括垂直设置在输送机出料口位置的帆布罩和固定连接在帆布罩顶部的固定板,固定板固定在安装板的上端面上,帆布罩垂直穿过安装板,且帆布罩上等距离缝制若干筋条,筋条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卡座,卡座上垂直贯穿设置通孔,绳索依次穿过通孔延伸至最底部卡座的下方并连接配重块。
优选的,安装板呈矩形结构,安装板通过顶部设置的安装架连接在皮带输送机的机架上,且安装板位于皮带输送机出料位置的正下方。
优选的,帆布罩呈筒状结构,帆布罩的直径大于皮带输送机的皮带宽度,且帆布罩的外侧壁等距离缝制呈环形结构的筋条。
优选的,绕线组件包括设置安装板上的固定座和设置在固定座一侧的绕线盘,固定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转轴,转轴一端通过履带轮连接履带、另一端固定连接绕线盘,绕线盘上设置用于卷捆绳索的绕线槽。
优选的,导向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辊和设置在安装板下方的第二导辊,安装板上贯穿开设导向槽,导向槽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第一导辊,安装板的底部倾斜连接连接架,连接架端部转动连接第二导辊,绳索穿过两第一导辊之间,并绕过第二导辊与防尘机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能够上下调节帆布罩的高度,保证帆布罩的最底部始终位于物料堆的正上方,不仅可以利用帆布罩防止落料过程中灰尘四散,而且可以有效防止物料堆封堵帆布罩的底部,保证了出料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写和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的提升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提升机构的A区域细节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的防尘机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提升机构;11、安装板;12、伺服电机;13、绕线组件;14、安装架;15、履带;16、绳索;17、第一导辊;18、第二导辊;19、固定架;110、固定座;111、转轴;112、绕线盘;113、配重块;2、防尘机构;21、帆布罩;22、固定板;23、筋条;25、卡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更加清楚、完整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包括提升机构1和与提升机构1配合的防尘机构2,提升机构1驱动防尘机构2上下移动,防尘机构2主要作用是防止皮带输送机在落料的时候灰尘四散,提升机构1驱动防尘机构2上下移动调节位置,保证堆积的物料堆不会封堵防尘机构2底部的出料口。
如图2所示,提升机构1包括安装板11、对称固定在安装板11左右两侧的伺服电机12和通过履带15与伺服电机12连接的绕线组件13,绕线组件13连接绳索16,绳索16穿过导向组件连接防尘机构2;伺服电机12连接控制柜,控制柜给伺服电机12发送控制命令控制伺服电机12转动,伺服电机12的输出轴通过履带15驱动绕线组件13转动,绕线组件13旋转缠绕绳索16或放出绳索16,上下移动的绳索16驱动防尘机构2上下调节位置。
如图4所示,防尘机构2包括垂直设置在输送机出料口位置的帆布罩21和固定连接在帆布罩21顶部的固定板22,固定板22固定在安装板11的上端面上,帆布罩21垂直穿过安装板11,且帆布罩21上等距离缝制若干筋条23,筋条23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卡座25,卡座25上垂直贯穿设置通孔,绳索16依次穿过通孔延伸至最底部卡座25的下方并连接配重块113;从皮带输送机上落下的物料穿过帆布罩21,帆布罩21能够防止物料下落的过程中灰尘四散,绳索16在沿着通孔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索16底端的配重块113也向上移动,在配重块113移动至最底端卡座25底部时,继续向上移动的配重块113推动最底端卡座25和与卡座25连接的筋条23一同向上移动,筋条23带动帆布罩21向上收缩,随着绳索16的不断拉动,随着配重块113高度不断的上升,配重块113推动不同高度的卡座25、筋条23向上移动,使得帆布罩21不断的向上收缩,帆布罩21最底高度度不断上升,可以有效防止帆布罩21底部被不断堆积的物料封堵;绳索16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配重块113在重力的作用下也向下移动,此时对应位置的卡座25不受配重块113的支撑,卡座25与筋条23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帆布罩21逐渐舒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2所示,安装板11呈矩形结构,安装板11通过顶部设置的安装架14连接在皮带输送机的机架上,且安装板11位于皮带输送机出料位置的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可以利用安装架14将整个装置固定在皮带输送机的机架上,保证从皮带输送机上落下的物料能够正好落入到固定在安装板11下方的帆布罩21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3所示,帆布罩21呈筒状结构,帆布罩21的直径大于皮带输送机的皮带宽度,且帆布罩21的外侧壁等距离缝制呈环形结构的筋条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保证从皮带输送机上落下的物料能够全部进入到帆布罩21内,并且环形结构的筋条23能够将筒状的帆布罩21均匀收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4所示,绕线组件13包括设置安装板11上的固定座110和设置在固定座110一侧的绕线盘112,固定座110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转轴111,转轴111一端通过履带15轮连接履带15、另一端固定连接绕线盘112,绕线盘112上设置用于卷捆绳索16的绕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可以绕线盘112旋转卷捆绳索16或放出绳索16,伺服电机12通过履带15带动转轴111旋转,转轴111带动绕线盘112一同旋转提高绕线的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2所示,导向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辊17和设置在安装板11下方的第二导辊18,安装板11上贯穿开设导向槽,导向槽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第一导辊17,安装板11的底部倾斜连接连接架,连接架端部转动连接第二导辊18,绳索16穿过两第一导辊17之间,并绕过第二导辊18与防尘机构2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利用第一导辊17和第二导辊18与绳索16滚动接触,改变绳索16的方向,防止绳索16与安装板11接触产生摩擦。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和精神范畴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文字描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作出的各种变形、替代和改进,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确定。
声明:
“皮带输送机防尘罩自动上升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