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太阳能技术,被认为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和环保的优势。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以及材料组成使其在光转换效率上表现出色,并有望成为未来太阳能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一系列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关的专利。其中,包含国电投、宁德时代、极电、东方日升、爱旭、现象光伏等多个企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关专利。
(1)国电投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2022年9月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3D/2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7750851A。
专利摘要指出,该发明公开了一种3D/2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制备方法,3D/2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衬底上制备第一功能层,第一功能层为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一者;固定所述衬底,采用涂布工艺在所述第一功能层上从所述衬底的一端开始制备钙钛矿薄膜;使用脉冲光对所述钙钛矿薄膜进行退火,同时在所述钙钛矿薄膜上涂布有机离子卤化物溶液以形成2D钙钛矿层,带有所述2D钙钛矿层的所述钙钛矿薄膜构成钙钛矿吸光层;在所述钙钛矿吸光层上制备第二功能层,所述第二功能层为所述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中的另一者;在所述第二功能层上制备电极层。本发明提供的3D/2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具有能够辅助晶粒生长,实现可调控结晶的优点。
(2)东方日升
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申请了一项名为“空穴传输层的制备方法、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及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7677255A。
专利摘要指出,该发明公开了空穴传输层的制备方法、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及制备方法,涉及钙钛矿技术领域。先利用溶液法形成第一混合自组装单分子薄膜,然后利用蒸镀法形成第二混合自组装单分子薄膜,利用蒸镀法形成的第二混合自组装单分子薄膜可以有效地弥补第一混合自组装单分子薄膜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缺陷,更好地保留了绒面金字塔塔尖位置的自组装单分子材料,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制备方法成膜不均匀、厚度无法控制的问题,能够满足大面积批量化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的生产。
(3)极电光能
极电光能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申请了一项名为“钙钛矿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7750862A。
专利摘要表明,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钙钛矿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钙钛矿电池器件。所述钙钛矿电池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层、键合金属层和钙钛矿芯片,所述钙钛矿芯片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和钙钛矿层,所述第一基底层为柔性基底。该钙钛矿电池,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能够提高钙钛矿电池对机械损伤的耐受能力,有利于提升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
(4)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22年3月申请了一项名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7751697A。
专利摘要指出,该申请提供了一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透明导电电极、电子传输层、异质钙钛矿层、空穴传输层以及背电极,所述电子传输层和所述空穴传输层的位置可互换,其中,所述异质钙钛矿层包括主体钙钛矿层和覆盖在所述主体钙钛矿层的表面的铯基钙钛矿层。该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5)爱旭太阳能
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申请了一项名为“钙钛矿电池的制作方法和叠层电池的制作方法”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7729782A。
专利摘要指出,该发明适用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层叠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在空穴传输层与钙钛矿活性层之间设置有SnOx自组装层,并且SnOx自组装层表现出能够通过空穴的P型半导体特征。如此,SnOx自组装层可以有效地钝化空穴传输层的表面缺陷,SnOx自组装层表现出能够通过空穴的P型半导体特征可以实现空穴的高效隧穿,从而大幅度减少钙钛矿活性层与空穴传输层截面的大量复合损失。并且,SnOx自组装层的浸润性较好,使得在沉积钙钛矿活性层时的膜层质量较好,同时,SnOx自组装层的制备可采用沉积的方式进行制备,而无需采用旋涂的方式进行,可以在大面积的情况下,保证膜层的均匀性,从而可实现大规模的量产。
(6)现象光伏
深圳现象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2月申请了一项名为“宽带隙钙钛矿薄膜及其制备方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7750865A。
专利摘要指出,该申请涉及一种宽带隙钙钛矿薄膜及其制备方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所述宽带隙钙钛矿薄膜的组成包括钙钛矿材料以及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4‑胍基苯甲酸盐酸盐和1,8‑辛二胺二氢碘化物。所述宽带隙钙钛矿薄膜具有较高开路电压和光电转换效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可持续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使其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关专利的公开为太阳能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体现了国内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随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相信这项技术将为我们的未来能源矩阵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