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902厂:隐藏在深山中的中国核武器摇篮

902厂:隐藏在深山中的中国核武器摇篮

2025-10-31 10:12:21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358        0
简介:在四川北部连绵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个曾经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朴素的代号——902。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是中国核武器事业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是数以万计科研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真实写照。
在四川北部连绵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个曾经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朴素的代号——902。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是中国核武器事业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是数以万计科研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真实写照。


大山深处的国家使命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与此同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出于战略安全考虑,中共中央决定加快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战略转移。

1965年5月,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指示:“同意902工程分散布置在四川剑阁、梓潼、安县一带。”以这个指示为标志,902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那时候一声令下,大家收拾东西就坐上了东去的闷罐车。”今年86岁的陈俊祥,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首期毕业生,曾任“902”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当时具体去哪里,没人说,也没人打听,都知道这是绝密。为了国家的事业,跟着走就是了。”

1969年,按“靠山、分散、隐蔽”方针,国家将核武器研制工作从青海搬迁到四川山区。10多个研究所分散隐蔽到深山峻岭中。来自天南地北的科研人员,带着家属和设备,悄无声息地进入了这片苍茫大山。


艰苦创业:与天斗与地斗

初到四川山区,科研人员们起初被这里的山清水秀所吸引。但时间一长,大家才体会到真正的困难。

生活环境之艰苦,今人难以想象

几栋红砖外墙的三层筒子楼依山而建,房屋狭仄而简陋,这就是“902”工作者们住过的宿舍楼。

“大多数人是举家进山的,一栋楼里挤八九户。”曾在“902”工作的退休干部李银果回忆道。

在筒子楼附近的空地上挖几个坑,围上油毛毡,便是几栋楼住户的公用厕所。

“那时的‘902’流传一句话:我们生活过的地方,青海缺氧,新疆缺水,四川缺阳光。”曾担任某研究所党委书记的欧祖全回忆。

那时冬天需要运煤储藏,靠自己动手把散煤打成蜂窝煤,“把煤从楼下背到楼上,烧完火,又要把炉灰背下楼。”

交通不便,沟通困难

902基地所在的地区,如今早已路网发达。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全是泥泞山路,颠簸难行。

研究所分散在不同的山沟,有的相距二三百公里。为了讨论一项问题,要坐两三天的卡车才能在一起开会。

设计人员的艰苦岁月

1965年入川的第一批设计人员,面临的困难更是超乎想象。

他们居住的所谓“大礼堂”,实际是一间稍大的砖瓦平房,原来是当地公社的一间牛棚。在房间一端原来的牛栏处,被先期到达的人员清理出来,用木板搭起一个大台子,作为放置东西的地方。

“大礼堂”的隔壁是一间菜籽油作坊,不时传来抡木槌榨油的劳动号子。

初到山区,最突出的感受是“静”。以前从未体会过“万籁俱寂”的滋味,此刻便有了真切的感受:众人不语时,耳边仿佛一无所有,万物皆静。


核武研制的辉煌成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902基地的科研人员却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飞跃

在搬迁到“902”前,氢弹的研发已经开始。氢弹的原理与原子弹大有不同,由于技术封锁,毫无经验可循。然而,距离原子弹爆炸仅两年零8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便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

核弹小型化与武器化

原子弹、氢弹空爆试验相继成功,中国“长剑在手”,而“铸剑人”又把目光投向更远。

山沟里矗立着一栋深灰色的实验室旧址,设备虽已拆运一空,仍依稀可见当年科研工作的痕迹。这里便是首个“大闪光”实验室——“大闪光”,即用于流体动力学试验闪光X光照相的直线加速器,对于实现核弹的小型化和武器化有重要意义。

“两弹元勋”王淦昌曾说:“不搞出‘大闪光’,死不瞑目!”元勋已逝,科研工作者们砥砺奋进的脚步,却从未停歇。我国的“神龙一号”加速器总体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辉煌成就

我国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902”基地便承担了其中22次试验的指挥工作。这一时期,我国的核弹完成了武器化定型;上世纪80年代,二代核武器——中子弹在“902”基地研制成功,战略核导弹批准定型,形成了有效的核威慑力量。


“两弹元勋”的家国情怀

在902基地,许多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王淦昌、邓稼先、陈能宽、郭永怀……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参观“902”基地的指挥中心,邓稼先故居和王淦昌故居相距不远,房内布置同样简陋:不大的居所里,除了书架和办公桌,就是存放文件的保险柜。

“902”旧址保护单位负责人马斌告诉记者,科学家们的书籍,在他们去世后被家人捐赠给了外界,除此之外,故居中的一切均按原貌保存。

邓稼先的最后时光

这间屋子曾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办公室。从摆设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一对沙发,一部电话,一台手摇计算机。

墙上挂着几张邓稼先手写的字条。一张字条上写着:“明天我要做一个小手术”,思前想后,邓稼先在手术前,加了一个“小”字。他不想让大家担心。那时的他,已经罹患直肠癌晚期,工作人员说,他的血小板几乎完全丧失,体内不停出血。这是另一张邓稼先的手稿,里面对病情也只说了一句话,“今天我打了化疗,打完挺不舒服的”。而他其他时间,说的依旧只有工作。

这里的“星球大战”,即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电磁轨道”应该指当时提出的电磁轨道发射技术。而邓稼先那一辈科学家,拿着一年仅有9000万的科研经费,却要跟踪这样一个高深的科技规划。

就在邓稼先写下这篇手稿的同一年,同样在这个山沟里的研究院工作的另一位科学大家——王淦昌和另外三位科学家共同向党中央上书,要制定中国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今天,我们把它叫做863计划。我们能看到的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大型运载火箭,核聚变试验装置等大国重器,就是这份计划的产物。


集体主义精神的丰碑

在902基地,最为动人的是那种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

1982年,涉及原子弹氢弹设计的一个项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参加申报的人,一致推举“两弹元勋”彭桓武为第一完成人。奖章只有一枚,规定授予第一完成人,而彭桓武却谢绝领取。

最后,他表示:“奖章收下,我就有权处理。我把它送给全体同志!”同时为奖章题字:“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日新。”

一位曾在“902”工作过的科学家感慨:我国核试验次数仅占世界核试总次数的2%左右,不及美国的5%,但核试验成功率和效费比却最高,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薪火相传:902基地的今天

如今的902基地旧址,已被命名为“两弹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无数游客和学生来到这里,聆听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

“前年我回大山沟里看了看,那里更加郁郁葱葱,实验工号更多了,仪器设备更先进了。”林银亮回到曾经工作、生活过多年的深山里,当年进山时大家栽种的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这些年,我参加‘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20多年做了几百场报告。”陈俊祥告诉记者,他在清华、中科大、北航等院校宣讲时,学生们的热情令人感动,青年们纷纷涌来询问:“我也想参加核武器事业!我这个专业可以吗?”

结语

902基地的故事,是一段关于信仰、关于奉献、关于坚韧的传奇。那里的红砖墙、筒子楼、崎岖山路,见证了共和国的铸剑者们如何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他们从未被贫穷限制想象力,相反,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乃至生命,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两弹一星”精神。

时光流逝,岁月静好。如今的我们,不应忘记那些曾经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902人。他们的精神,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着一个民族前进的道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图片来自“澎湃新闻(方志四川)”,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我们将及时给予处理!
         
我感兴趣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报名参会

广西 - 桂林
2025年11月07日 ~ 09日
云南 - 昆明
2025年11月14日 ~ 16日
湖南 - 长沙
2025年11月14日 ~ 16日
河南 - 焦作
2025年11月21日 ~ 23日
碲产业报告2025
推广

推荐企业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热门资讯
更多+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