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元科技近期透露,
铜箔加工费在去年触底后已显现回升态势。受益于下游需求回暖,
动力电池行业正稳步复苏。企业预判,今年某些定制化高端产品的加工费仍有提升可能,具体涨幅需参考下半年市场供需与客户订单等变量。
根据行业观察,2025年至今,
锂电铜箔市场呈现结构性复苏特征。6微米以下超薄铜箔均价持续震荡上行,显示出高端产品供需关系的持续改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3.5微米铜箔、镀
镍铜箔等创新产品的技术竞赛,以及复合集流体等替代技术的商业化突破,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在动力电池需求回升、
固态电池加速产业化的背景下,拥有高端量产能力和技术前瞻性的企业将获得发展优势。
01 多重动力助推行业回暖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加工费回升是供需结构变化、成本传导和需求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门槛方面:6微米以下高端铜箔的生产对工艺和设备要求严苛,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成本压力方面:
电解铜价格的上涨传导至锂电铜箔领域,企业通过调整高端产品价格来缓解成本压力。
市场预期方面:随着"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到来,动力电池和消费电子领域需求有望提升,将带动铜箔订单增长。
02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当前行业呈现出双重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加工费企稳回升,另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在4.5/3.5微米铜箔、固态电池专用铜箔等领域,多家企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诺德股份已实现6微米、4.5微米铜箔量产; 铜冠铜箔开发出适用于固态电池的三维结构铜箔; 海亮股份的镀镍铜箔已具备量产能力; 亨通精密掌握3.5微米铜箔生产技术; 德福科技的5微米产品已成为主力型号。
嘉元科技在固态
电池材料研发方面进展显著,其耐高温铜箔已应用于航空器测试。金川集团也宣布突破3.5微米铜箔制备技术。
行业正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产品持续向超薄化演进(3.5-4.5微米成为新标准),同时功能性产品(如镀镍铜箔)快速发展。此外,复合集流体技术的商业化也给传统铜箔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压力。
未来行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能否突破、高端产能是否充足、以及能否跟上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步伐。那些注重研发投入、优化产能结构、紧密对接下游需求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