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锂元2.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正全速建设,计划2025年年底前投产并完成调试。项目以粗级碳酸锂为原料,采用“苛化—碳化—离子交换”三段法提纯工艺,满产后年营收预计19亿元,可为下游约30GWh磷酸铁锂与三元正极提供原料保障。
8月的福建上杭气温仍高达35℃,紫金锂元厂区却昼夜灯火通明。自3月主装置基础出零米以来,项目团队把节点切成“周计划”:7月15日完成主体结构封顶,8月20日回转窑点火烘炉,9月30日首批苛化槽进料,11月15日全流程贯通,12月25日拿到首批
电池级碳酸锂合格品。如此高密度的施工节奏,在锂盐行业并不多见,背后是EPC总包方与紫金矿业旗下建设公司“同穿一条裤子”的深度捆绑。
项目原料并非锂辉石精矿,而是来自江西、湖南多家小型锂云母冶炼厂的粗级碳酸锂(Li₂CO₃≥98.5%,杂质Na、Ca、Mg偏高)。紫金锂元为此定制“苛化—碳化—离子交换”三段法:先用高纯石灰乳苛化除杂,将Ca、Mg沉淀分离;再经低温碳化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锂,选择性析出高纯碳酸锂;最后通过螯合树脂深度除Na、K、Fe,产品纯度提升至99.5%以上,磁性异物≤5 ppb,满足头部电池厂对低温性能与循环寿命的严苛要求。
与动辄投资40亿元起步的矿石提锂相比,粗碳提纯项目资本开支仅12亿元,吨投资强度不足5万元;且原料采购以月度均价结算,无需锁定长单矿价,现金流更灵活。按照当前电池级碳酸锂均价7.6万元/吨测算,项目满产后年营收19亿元,税后净利约6.5亿元,投资回收期仅2.3年。紫金矿业内部把这条线称作“轻骑兵”,意在用最小资本撬动最大产能弹性。
紫金锂元厂区距紫金矿业总部不足3公里,可直接共享集团110 kV专用变电站、工业蒸汽及危化品铁路专用线。更关键的是,上杭县正在申报国家级
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已聚集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
铜箔等上下游企业17家,形成“一小时配套圈”。项目投产后,电池级碳酸锂可通过铁路专用线48小时内抵达宁德、厦门、常州三大正极集群,物流半径缩短至500公里以内,运输成本较西部产区下降约25%。
目前华东正极厂超过60%的碳酸锂来自青海、四川,运距长、价格易受矿端扰动。紫金锂元2.5万吨产能虽不算巨无霸,却相当于华东现有电池级碳酸锂流通量的12%,在锂价剧烈波动时可充当“缓冲垫”。据厦钨、巴莫、容百等企业的采购部门反馈,已与紫金锂元签署长单意向,锁定2026—2028年约60%产量,价格采用“月度均价+浮动调节”机制,既锁定供应,又保留弹性。
从粗级碳酸锂到电池级产品,紫金锂元用一条“提纯线”跑出了“矿山级”速度:四个月极限工期、12亿元轻资产、19亿元年营收。项目年底投产后,不仅将为紫金矿业打开锂电上游第一块规模化阵地,也为华东正极企业提供了一块近在家门口的安全垫。在锂价波动、地缘物流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快、省、近”的粗碳提纯模式或将成为资源巨头们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