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
0 根据阿拉丁(ALD)最新调研数据显示,2024至2025年间,广西地区将迎来氧化铝产能的集中释放期,预计新增投产规模达1360万吨。这一增量相当于当前全国运行产能的12%,其中2025年计划投产项目占比超过70%。与广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河南等传统氧化铝产区近两年未有新增产能获批,且区域内部分企业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行业产能重心呈现明显南移趋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广西在建项目呈现集群化特征。防城港、百色、崇左三大沿海沿江基地集中了全区90%以上的在建产能,依托北部湾港口群和西江黄金水道,形成"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其中防城港某500万吨级超级工厂采用国际领先的管道化溶出技术,单位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15%,吨产品完全成本可控制在2300元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低8%-10%。这种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势,正在重塑国内氧化铝市场的竞争版图。
产能格局的剧变已引发连锁反应。2023年以来,山西华庆铝业(60万吨/年)、河南中美铝业(80万吨/年)等5家企业相继停产,涉及年产能270万吨,占全国闲置产能的18%。这些退出企业普遍存在矿权到期、环保改造滞后等问题,其关停使山西、河南两省氧化铝运行产能较峰值时期分别下降22%和19%。内蒙古鑫旺氧化铝项目(100万吨/年)的长期停摆,则暴露出北方产区在能源成本、物流配套方面的结构性短板。
当前行业正经历深度洗牌,成本曲线陡峭化特征愈发显著。以当前3200元/吨的氧化铝市场价格测算,广西新建项目仍保持15%以上的毛利率,而山西、河南部分企业已陷入亏损区间。这种成本分化的背后,是资源禀赋、工艺路线、能源结构的系统性差异。随着南方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具备资源控制力、技术先进性和成本管控能力的头部企业将主导市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