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地球上的重元素究竟从何而来,一直是天体物理学领域备受瞩目的谜题。以金为例,几十年来,众多天体物理学家不懈探寻,却始终未能揭开其真实起源的神秘面纱。在主流科学认知里,中子星碰撞被视作金及其他重元素的“诞生摇篮”。然而,近期一项发表于《天文物理期刊通讯》的研究,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金属形成理论,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热议。
该研究指出,高磁化中子星爆发,也就是磁星(magnetars)的剧烈活动,或许才是金和其他重元素在浩瀚太空中形成的“幕后推手”。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航天局长达20年的档案数据的深度剖析。研究显示,磁星在经历类似地球地震的“星震”事件时,会爆发出巨型耀斑。这种罕见的爆发事件,以释放高辐射伽玛射线为显著特征。
在“星震”过程中,磁星会向宇宙释放大量物质,不过,目前科学家们对星体物质溅射的具体机制仍未能完全参透。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60年里,仅记录到三次“磁星巨型耀斑”事件。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阿尼鲁德·帕特尔表示:“宇宙中复杂物质的起源,是极为基础且关键的问题,至今仍令人困惑,尚未得到解答。”帕特尔及其团队,包括导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熨斗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莱恩·梅泽尔等,经过深入钻研认为,答案或许隐藏在元素的原子结构之中。他们提出,金和其他重金属的形成,可能是通过中子将较轻的原子核快速锻造成较重原子核的“快速过程”实现的。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原子捕获额外中子后会变得不稳定,进而发生核衰变,将中子转化为质子,促使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上“向前迈进”。例如,金原子吸收额外中子后,可能转化为汞。
研究团队还发现,磁星耀斑能够以极高速度加热并溅射中子星壳物质,这使其极有可能成为重元素形成的潜在源头。
在以往的科学认知中,金等重元素的形成仅被归因于中子星碰撞或千新星。2017年,天文学家借助射电望远镜观测到一次中子星碰撞,发现该事件或许促成了金、铂和铅等重元素的诞生。但这些碰撞事件大多发生在数十亿年前,出现时间过晚,无法合理解释早期宇宙中金的成因。
科学家推测,在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初期,仅存在氢、氦等较轻元素,甚至仅有少量锂。随后,一些重元素如铁在星体中形成,但比铁更重的元素,如金的成因,依旧扑朔迷离。天体物理学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副教授埃里克·伯恩斯推测,首批磁星大约在136亿年前首批恒星形成之后出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正逐步揭开重元素起源的神秘面纱,而磁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疑为这一古老谜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