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比亚迪和青山控股宣布退出智利锂加工厂项目。比亚迪向智利国家资产部提交退出申请,青山控股则通知智利发展机构Corfo放弃建厂计划。这一事件标志着全球锂资源开发格局迎来重大转折,不仅暴露了智利锂产业国有化政策对外资的冲击,更折射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在地缘政治与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下的深刻调整。
作为全球锂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智利正加速推进锂产业国有化进程。2023年4月,智利总统博里奇发布《国家锂矿战略指导方针》,明确提出国家将主导锂资源开发全周期,并成立国有锂业公司。外资企业需通过公私合营模式参与,且国有方必须在战略项目中占据控股地位,这直接抬高了外资运营门槛,导致比亚迪和青山控股的项目遇阻。
退出智利项目的背后,是全球锂价剧烈波动下的风险考量。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一度暴跌65%,随后虽有反弹,但下半年供需趋松预期仍使价格承压。智利项目的不确定性叠加锂价波动,促使中企重新评估海外投资风险。比亚迪可能转向阿根廷、津巴布韦等政策更稳定的区域,青山控股也已将部分南美锂资产转售。
中企撤离智利,暴露了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脆弱性。锂作为“白色石油”,是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料,其供应安全直接关乎能源转型进程。智利政策转向加剧了资源民族主义与产业安全的矛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正通过多元化布局破局,除加速国内锂资源开发外,还加大对非洲、东南亚等地的投资,并推动钠离子电池等替代技术研发。
全球锂业格局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中企撤离智利后,全球锂资源开发或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区域化合作加深,中企可能加强与阿根廷、玻利维亚等“锂三角”国家合作;二是产业链垂直整合,从单纯原料采购向电池回收、盐湖提锂等领域延伸;三是技术创新突破,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前沿技术商业化,可能降低对传统锂资源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