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全球锂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天齐锂业(002466.SZ)公布了一季度财报,这一成绩单犹如在锂价寒冬中燃起的一把火,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4亿元,同比仅有0.02%的微降;而归母净利润达1.04亿元,与2024年同期亏损38.97亿元的惨淡状况相比,实现了华丽转身,强势扭亏为盈。这一业绩表现,无疑是天齐锂业自2024年遭遇行业寒冬以来,首次成功重返盈利轨道的有力证明。
从关键指标来看,天齐锂业的成绩单亮点颇多。成本优化方面成效显著,随着锂矿定价周期的缩短,库存锂精矿成本逐渐与市场价格接轨,锂盐生产成本曲线持续下滑。产能释放也有效对冲了价格压力,自产工厂经过技术改造与产能爬坡,锂化合物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单季锂盐销量预计突破3.5万吨。同时,公司现金流状况得到修复,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改善,资产负债率维持在28.4%的低位,财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深入剖析天齐锂业业绩反转的内在逻辑,锂矿定价机制革命与SQM投资收益修复是两大关键驱动力。在锂矿定价机制上,公司通过缩短控股子公司Windfield锂矿的定价周期,巧妙解决了锂精矿采购与产品销售时间错配的难题。新购锂精矿成本能够迅速传导至生产端,使得2025年第一季度单吨锂盐生产成本降至5.1万元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泰利森锂矿现金成本维持在206美元/吨的全球最低水平,即便锂精矿价格跌至500美元/吨,公司依然能够保持盈利。在SQM投资收益方面,联营公司智利SQM一季度业绩预计同比增长,带动天齐锂业的投资收益回升。2024年SQM税务争议计提的11亿美元减利影响已消除,彭博社预测SQM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超30%,天齐锂业按股权比例确认收益约0.8亿元。
从行业层面来看,在锂价低位运行的严峻环境下,天齐锂业凭借100%原料自给率与矿端成本优势,成为极少数实现盈利的矿石提锂企业。与赣锋锂业同期亏损3.56亿元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天齐锂业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当前锂价已击穿二线厂商8万元/吨的现金成本线,2025年全球锂资源过剩量预计达20.2万吨LCE。而天齐锂业手握58亿元货币资金及128.5亿元流动资产,抗风险能力远超同业,有望在行业洗牌中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在战略布局上,天齐锂业也在持续发力。资源端方面,格林布什锂矿年产能达162万吨,化学级锂精矿三号加工厂建设加速推进,预计2026年产能将突破200万吨;重庆铜梁布局600吨/年金属锂产能,切入固态电池赛道,为下一代电池技术供应链做好准备。销售模式上,公司推行“长协为主+期货配合+点单补充”的组合策略,2025年长协订单占比提升至70%,有效平滑了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不过,天齐锂业也面临着一些风险挑战。SQM控制权存在不确定性,智利政府计划2031年收回阿塔卡马盐湖控制权,这可能会影响天齐锂业的长期投资收益。此外,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加速,可能挤压锂需求增长空间,公司正加大固态电池材料研发投入以应对这一风险。尽管如此,天齐锂业凭借其在锂价寒冬中的出色表现与战略布局,已然成为锂业市场中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