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我国首个在高风速海域成功投用的海上光伏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在福建漳州东山县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海上光伏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高风速海域新能源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该项目选址于诏安湾东北侧海域,总装机容量达180兆瓦。为保障电力稳定输送与存储,项目配套建设了一座110千伏升压站以及一套18兆瓦/36兆瓦时的储能系统。在发电能力方面,该电站表现卓越,年平均发电量高达3亿千瓦时,这一发电量足以满足当地全岛居民的日常用电需求,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电力供应压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面对该海域复杂且恶劣的海况条件——年平均风速达到5.2米/秒,最大风速更是高达48米/秒,项目团队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专门研发出抗台风型多桩斜撑整体支架结构,这一创新设计独具匠心。通过8根桩基与斜撑相互配合,构建起三角形稳定体系,犹如为光伏电站搭建起一座坚固的堡垒。同时,结合高适应性施工装备,成功攻克了潮汐带安装这一技术难题。该结构具备强大的抗风能力,可抵御17级台风的猛烈冲击。此外,空间索网结构设计通过精准的预应力控制组件平面外变形,能够有效缓冲极端天气带来的巨大荷载,为全球在高风速海域开展光伏开发项目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参考与借鉴。
在资源利用模式上,该项目大胆创新,采用海域分层开发机制,将海域空间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上层设置为光伏发电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进行发电;下层则规划为渔业养殖区,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复合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能源开发与渔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还计划未来进一步引入贝类养殖与小船通航功能,推动海域使用从传统的平面利用向立体化、多维度利用转型,极大提升了海域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这种创新模式与浙江等地“立体分层设权”的实践相互呼应,为我国沿海地区探索多维度海洋资源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从环境效益来看,该项目的积极影响显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9.0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氮氧化物45.5吨,其减排效果等效于新增森林覆盖面积约1.1万公顷。通过以清洁电能替代传统燃煤发电,有力推动了福建地区清洁能源装机比重的提升,助力该比例达到63%,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
该项目总投资超过11亿元,是福建省能源结构调整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其成功并网不仅有力验证了高风速海域光伏开发的可行性,更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为沿海地区新能源发展开辟了“风光渔储”一体化的全新路径。项目所采用的弹性变形耗能设计、分层用海机制等创新成果,已在海南、浙江等地的同类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为全球海上光伏技术的迭代升级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