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奏响产业转型升级“铝”跃强音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奏响产业转型升级“铝”跃强音

2025-04-29 20:53:26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439        0
简介:”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一期作为公司高质量建设的重点项目,公司遵循项目建设“六同步”的科学路径,系统化解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五个不平衡”难题,运用“产销一体化”的创新经营思路稳步推进项目实施,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在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的生产车间内,一场精彩的“液变身大戏”每日都在激情上演。炽热的铝液在400千安电解槽中欢快翻滚,随后借助真空台包,如灵动的精灵般直抵下游铸轧生产线。在这里,煤炭的“黑”与铝材的“白”奇妙交织,共同演绎着能源高效转化的传奇,勾勒出一幅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画卷。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
作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延链补链强链的核心力量,榆林新材料集团锚定高端铝基新材料这一核心方向,紧紧围绕产能释放、智能升级、市场开拓三大关键任务,精心布局铝产业高端化发展,全力开启产业转型升级的崭新“铝”程。

在循环经济领域,榆林新材料集团给出了独具特色的榆林解法。集团合金分公司经理郭军平感慨道:“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四季不见草,狂风卷石跑’的荒漠,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将资源‘吃干榨净’的工业绿洲。”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一期作为公司高质量建设的重点项目,公司遵循项目建设“六同步”的科学路径,系统化解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五个不平衡”难题,运用“产销一体化”的创新经营思路稳步推进项目实施,转型升级成效初显。目前,扁铸锭车间35吨生产线联动调试圆满成功,去年年底,首炉扁铸锭成功试生产,为产业链延链发展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集团依托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闭环,实现了从“黑”到“白”再到“彩”的华丽蜕变。地下的煤炭转化为电能,电能又驱动车间冶炼出铝液,铝液直供下游加工成航天材料,为上下游协同推进绿色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撑。项目现场负责人罗永峰兴奋地表示:“高强铝合金扁锭试制成功,让我们信心倍增。过去只能售卖铝锭,如今通过‘煤电铝材’一体化模式,铝液实现就地转化,每吨铝可减少重熔损耗200元,为公司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创新驱动方面,榆林新材料集团实现了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深度融合。研发中心中试基地里,工程师刘肖成正专注地调试7系铝合金型材生产设备。他介绍说:“这是与中南大学合作的成果,我们成功制备出兼具高强韧性和优良耐蚀性能的7系铝合金,其抗晶间腐蚀性能已接近欧美顶级水平。”公司构建起“科学家 + 工程师”“工程师 + 创新团队”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36个在研项目已斩获12项专利,一批重点科研项目进入中试和试生产阶段。今年,公司计划实施铸造车间“黑灯工厂”改造项目,投资3.2亿元对传统铝生产线进行全流程改造,将原有8条低效生产线升级为4条32吨全自动铸造线,并引入5G + 智能调度系统,推广“三位一体”点检管家模式,打造“三用一备”高效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设备自动化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公司将加强校企协同创新,组建“科学家 + 工程师”团队,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机制,聚焦铝合金精密铸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形成“工程师 + 创新团队”的创新生态。

在链式发展上,榆林新材料集团正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铝水不落地是产业链升级的关键目标。下游企业春晨博发公司董事长崔春算了一笔账:“铝水就地转化每年可节省运费1000多万元。”如今,榆林已形成以榆林新材料集团为龙头,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产品从铝板带延伸至交通型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平在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现场表示,公司将谋划5个铝产业延链制造高质量项目。这片曾经的沙漠之地,正凭借完整的铝产业链,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着榆林方案。

从煤电铝一体化的成本优势,到产销一体化的市场突破;从“黑灯工厂”的智能变革,到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技术攻坚,榆林新材料集团始终以全产业链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奋力实现从原料初加工向高端制造的价值跃升,用一条完整的铝产业链,书写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代答卷。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