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新能源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方向。中欧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在新能源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然而,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双方在合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合作背景与现状
欧洲长期以来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问题。为实现能源独立,欧洲加快了新能源发展的步伐。2024年,欧洲联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47.4%,接近总发电量的一半,主要得益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的快速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国,新能源发电量全球领先。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一批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新能源业务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电动汽车、电池、新能源制造业等领域的企业。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欧在新能源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但双方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欧盟跟风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或反补贴税,包括电动汽车及
光伏产品等,这对中欧新能源合作造成了一定阻碍。其次,碳关税成为中欧新能源合作的又一重大障碍。如果中国新能源制造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碳减排不能得到国际认证,特别是欧洲标准认证,产品销往欧洲将面临新的障碍。此外,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对中欧新能源合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推动合作的建议
为推动中欧新能源合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中国企业与欧洲商界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发现贸易合作机会。基于中欧气候变化治理的共同使命,加强与欧盟委员会的磋商与沟通,抓住时机推动中国新能源产品及
新能源汽车出口,最大程度争取政策红利。
鼓励和引导中国新能源企业赴欧洲投资。发挥中资企业在新能源管理和技术、成本方面的优势,匹配欧盟绿色能源发展的内在需求,发掘拓宽中国企业赴欧洲投资机会。中国企业通过本土投资欧洲
新能源产业,助力欧洲能源本土化发展目标,有效规避关税影响,为中资企业在欧洲赢得发展空间。
加大国内新能源制造业与绿电耦合,提升产品绿色发展水平,加强中国产品减排国际认证。紧抓当前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如期推进的国情及发展机遇,推动中国新能源制造业与绿电基地的基地化建设,推动制造业与绿电耦合,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同时完善各类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制造业减排技术和效果的国际认证,为中国更多产品出口欧洲创造有利条件。
中欧新能源合作是双方实现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双方在新能源发展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需求。通过加强沟通交流、鼓励企业投资、提升产品绿色发展水平等措施,中欧新能源合作有望取得更大突破,实现互利共赢,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