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冶金行业正迎来重大技术变革。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氢能在冶金领域的应用技术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步入成熟期,这标志着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取得关键突破。
该报告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联合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编制。报告指出,随着大型基建工程逐步完工和废钢回收量持续增加,氢直接还原技术将在未来十年内完成从示范到商业化的跨越。到2040年,这项技术有望在钢铁生产中实现约13%的市场渗透率。
氢冶金技术的核心在于使用氢气替代传统焦炭作为还原剂,可大幅降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目前,我国已有多家钢铁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试点项目。业内专家表示,与传统高炉工艺相比,氢冶金技术理论上可减少9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为推动氢能应用,国家多部委于2024年底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该方案将冶金行业列为重点领域,提出有序提升氢冶金应用水平的具体要求。政策支持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全球范围看,欧洲和日本在氢冶金技术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市场规模优势,正在加快追赶步伐。宝武集团、河钢集团等龙头企业已建成示范项目,为技术积累和工艺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技术突破的同时,氢冶金发展仍面临成本挑战。当前,绿氢制备和储运成本较高,制约了规模化应用。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电解水
制氢技术进步,预计到2030年,氢冶金的经济性将显著提升。
冶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重点领域,其低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氢冶金技术的成熟应用,将为钢铁行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未来十年,随着技术不断完善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氢冶金有望成为我国钢铁产业绿色升级的重要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氢冶金技术的推广需要政策、技术、市场多方协同。在技术研发方面,应重点突破高效制氢、氢气储运、还原工艺优化等关键环节;在产业生态方面,需要构建从可再生能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这一转型过程将为相关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