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2025年重点项目规划近日出炉,在333个重点项目中,光伏领域占据三席,包括两个海上光伏项目和一个渔光互补项目。这些新能源项目的推进,将显著提升当地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需求。
中广核宁德核电温排区200MW海上光伏项目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将利用核电站温排水区域建设光伏阵列。这种创新模式既能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又能借助温水环境提升光伏组件发电效率。项目所需的海上专用铝合金支架,需具备更强的抗腐蚀和抗风浪性能,这对支架制造商提出了更高技术要求。
同期推进的中广核宁德核电温排区390MW海上光伏项目二期,是当地海上光伏的扩容工程。项目将延续一期工程的技术路线,但在支架设计和安装工艺上进行优化。据了解,海上光伏支架通常采用特殊铝合金材料,经过表面处理后能有效抵御海水侵蚀。
大唐福安溪尾8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则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模式。这类项目对支架的耐水性和结构稳定性要求严格,同时还要考虑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目前,渔光互补项目普遍选用经过特殊处理的铝合金支架,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对水体的影响。
光伏组件供应方面,这三个项目预计将主要采用双面发电组件。这种组件能同时利用正面直射光和背面散射光,特别适合水面反射环境。组件制造商表示,为适应海上特殊环境,相关产品在封装材料和边框设计上都进行了针对性改进。
业内人士指出,宁德市这三个光伏项目的推进,将带动从材料到施工的完整产业链。除光伏组件和支架外,项目还需要大量电缆、汇流箱等配套设备。特别是海上光伏项目,对电气设备的防水防腐蚀性能提出了更高标准。
从施工角度看,海上光伏项目面临更多技术挑战。除常规的支架安装外,还需要考虑潮汐、风浪等海洋环境因素。项目团队将采用模块化施工方案,先在陆地进行部分组装,再运至海上进行最终安装,以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风险。
渔光互补项目则需要兼顾发电和养殖双重功能。在支架设计上,要确保足够的光照能穿透到水面以下,同时还要便于养殖作业。这种综合效益模式正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宁德项目的实施将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参考。
宁德市选择重点发展光伏项目,与其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相契合。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宁德已形成从原材料到应用端的完整产业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当地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优势。
环境效益方面,三个光伏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大量碳排放。特别是海上光伏项目,在发电的同时还能减少水面蒸发,具有多重生态效益。随着项目陆续开工,具体技术方案和环保措施也将逐步明确。
业内专家表示,宁德这三个光伏项目代表了当前光伏应用的新方向。特别是海上光伏和渔光互补模式,为光伏发电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些项目的实施经验,将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