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行业正迎来产业突破的关键时刻,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认为,市场爆发点即将到来,谁能抓住机遇,踢好这临门一脚,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科海钠近期发布的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让整个行业再次受到关注。这一方案的推出,不仅展示了钠离子电池的潜力,也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钠离子电池因其安全性和经济性被寄予厚望,但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不同应用场景对电池性能要求各异,产业链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成本问题也亟待解决。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是当前钠离子电池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只有攻克这些难题,钠离子电池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科海钠推出的“海星”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让钠离子电池装车市场再起波澜。该方案的电芯能量密度突破165Wh/kg,20至25分钟就能完成100%充电,循环寿命超8000次,且在-40℃至45℃的宽温域内稳定放电,有效降低能量损耗,大幅提升电量利用率,为商用车提供了全天候的可靠支撑。
进入2025年,钠离子电池在汽车应用上动作频繁。除了中科海钠的商用车解决方案,领克汽车宣布领克900将搭载宁德时代的锂钠AB电池方案,搭载希倍动力钠离子电池的混动重卡也在三一集团进行了道路测试。这些动作表明,钠离子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拓展,市场潜力巨大。
尽管钠离子电池发展不及预期,但行业仍在努力。2023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仅为0.7GWh,远低于预测。2024年预计出货量也低于部分机构的预期。原因在于能量密度不及锂电池、碳酸锂价格回落等因素。不过,随着产业链的逐步成熟和技术的进步,钠离子电池的性价比有望提升,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