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英瑞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Glencore)宣布向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及联邦政府发出求援信号,旨在为旗下芒特艾萨铜冶炼厂和汤斯维尔铜精炼厂的未来寻求政策支持。这一举动背后,暴露了全球铜加工行业正面临的系统性危机,其根源可追溯至资源枯竭、成本竞争失衡及地缘政策博弈的多重压力。
资源枯竭的连锁反应
早在2023年10月,嘉能可便宣布将于2025年下半年关闭芒特艾萨铜矿,原因在于地下矿藏开采年限已至极限。这一决定直接动摇了冶炼厂的原料供应基础,迫使企业重新评估产能布局。尽管公司承诺为约500名员工提供再就业安置,但矿区关闭带来的区域经济衰退风险仍难以忽视。
成本竞争的残酷现实
全球铜加工行业正经历25年来最严峻的成本挤压。中国与印尼冶炼厂依托政府高额补贴,以远低于西方企业的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以中国为例,其冶炼厂加工费报价长期低于国际市场基准价,导致嘉能可等西方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这种成本劣势不仅削弱了企业投资扩产的意愿,更引发了西方国家对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深度忧虑。
政策博弈的深层逻辑
嘉能可的求援行为本质上是向澳大利亚政府施压,要求其通过补贴或政策支持维持铜加工产业。这一诉求与瑞士贸易公司托克集团(Trafigura)的战略调整形成呼应——后者已对旗下塔斯马尼亚Nyrstar锌冶炼厂启动审查,并公开呼吁将冶炼厂视为“国家安全问题”。西方企业试图通过政策干预重塑产业格局,但这种做法可能加剧全球铜市场的供需失衡,甚至引发新一轮贸易摩擦。
行业重构的双重挑战
在成本压力与资源依赖的双重驱动下,全球铜加工行业正加速分化。西方国家若无法通过政策扶持维持本土产能,其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威胁国家能源安全;而中国冶炼企业虽短期受益于成本优势,但长期面临技术封锁与资源反制的潜在风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实质是各国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对关键矿产控制权的争夺。
铜,作为新能源革命的基石材料,其加工产业的兴衰已超越企业层面,成为影响全球能源格局的战略变量。当资源枯竭、成本竞争与政策博弈交织碰撞,谁能在这场“生死时速”中率先突围,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铜市场的权力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