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光伏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电池片企业作为产业链中游的“夹心层”,面临上下游双向挤压的困境。像中润光能、钧达股份等头部企业,2024年亏损都超10亿元,润阳股份资产负债率逼近80%,行业产能利用率也跌破60%。这说明在当前形势下,电池片企业的生存压力巨大,急需寻找新的出路。
在价格暴跌、贸易壁垒、技术迭代的三重压力下,光伏电池厂商正面临生死考验。他们该如何摆脱困境呢?其实,国内外政策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国内政策主要集中在供给侧改革与技术倒逼,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头部企业带头限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行业供需格局会有所改善。
国内政策对光伏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2025年《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落地,配合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硅料、硅片等环节落后产能出清;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政策调整,工商业项目自用比例限制、户用光伏备案暂停等,导致分布式市场增速骤降,这也促使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技术方面,N型TOPCon技术市占率预计2025年达80%,BC、HJT技术获央企集采支持。政策通过补贴削减倒逼企业技术突破,像隆基绿能HPB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5%。国际政策则集中在贸易壁垒与本土化浪潮,美国“双反”加码,德国取消补贴,法国要求组件本土化,印度推行“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这些都给光伏企业带来了挑战。
光伏行业如今还面临着高负债、融资收紧和产业链价格下滑等多重挑战。受债务压力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部分头部企业融资能力受限。自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收紧IPO和再融资政策,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放缓新产能投放步伐。当前,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厮杀,头部企业的风险敞口正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