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的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重达160吨的风电轮毂铸件经过精密加工后进入喷涂环节。这类大型铸件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部件,其技术突破使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通过优化合金配比和热处理工艺,铸件抗疲劳性能提升20%,可适应海上风电严苛环境。
金属材料领域同样成果显著。位于邹平市的山东开泰集团研发的直径0.8毫米金属丸砂,采用特殊合金配方,能在抛喷处理中保持形态稳定性。该技术已应用于全球30%的大型船舶维修,使锈蚀船体表面处理效率提高40%。企业通过并购荷兰Airblast公司获得智能喷砂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在轨道交通叶片处理领域的优势地位。
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以肥城市
锂电
新材料产业为例,区域内企业共享
碳酸锂生产设备,形成从矿石加工到电池回收的闭环体系。当地工信部门透露,这种模式使产业链综合成本降低15%,推动集群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政策层面,山东建立动态培育库,对650家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数字化改造。滕州某机床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后,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维护成本下降三成。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也为技术攻关提供支撑,部分企业通过"举荐制"获得高级职称评审通道,研发团队平均专利产出量增长25%。
目前,全省已形成风电装备、高端玻璃材料、金属深加工三大优势产业链,相关产品出口覆盖80余个国家和地区。行业专家指出,山东制造业正从规模优势向技术引领转型,下一步将聚焦超大型铸件一体化成型、金属
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