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分布式电源渗透率突破30%、电动汽车年均增速超40%,电力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在此背景下,国网湖北经研院取得重大突破,正式发布全国首个适配新型电力系统的《湖北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建设改造技术导则》。这一技术标准的出台,不仅为我国配电网规划提供了明确的路径,也标志着我国配电网正式迈入“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导则》的核心创新:构建“一型四化”体系
《导则》通过创新构建“一型四化”体系,为新型配电系统的落地提供了清晰的路径。这一体系聚焦标准化、平台化、透明化和数智化,旨在全面提升配电网的规划和建设水平。
标准化:《导则》制定了配电网典型场景的“一图一表”成套标准化设计方案。这种标准化设计不仅提高了规划的效率,还确保了不同地区配电网建设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平台化:《导则》提出了各类新型主体分层接入、协同互动的技术规范。通过平台化,各类新型主体能够更加高效地接入电网,实现协同互动,提升电网的整体运行效率。
透明化:《导则》落实了“一终端”原则,制定了各类新型主体智能终端选型规范。透明化措施确保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升了电网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目前,《导则》已在湖北鄂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恩施土店子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等示范区全面应用。这些示范区的实践表明,《导则》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新能源及分布式电源的就地就近消纳能力,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接入和消纳中的技术难题。
在鄂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通过实施《导则》,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更加顺畅,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在恩施土店子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智能终端的应用使得电网运行更加透明,故障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农村地区的用电体验得到极大改善。
《导则》的发布和应用,标志着我国配电网规划正式迈入“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电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还为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消纳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通过标准化、平台化、透明化和数智化的措施,电网能够更好地应对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主体的快速发展,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更多地区应用《导则》,我国配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将更加科学、高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还将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现代化进程。《导则》的成功实施,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