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四川省首个构网型储能光伏电站——华电新能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首批次52.8兆瓦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标志着这一重大新能源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位于阿坝州红原县,海拔超4000米,总装机容量达250兆瓦,安装45万块光伏板,配套50兆瓦/100兆瓦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可在2小时内充放电10万千瓦时。项目全容量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4.5亿千瓦时,可满足21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2000万棵。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提升,其“靠天吃饭”的特性对电网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应用,为新能源电站配备了功能更强大的“稳定器”。四川华电金川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朱福康介绍,构网型储能技术通过自主智能调节,不仅提高了新能源送出和消纳能力,其短时过载能力还能在电网故障时提供保障,帮助电网快速恢复运行。这一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新能源电站从“被动调节”向“主动稳定”转变,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华电新能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项目将光伏支架最低点距离地面提升至2米,既保障了光伏板的高效发电,又为当地牧民留出了放牧空间,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此外,项目建设期间同步建设高原草甸土养护智能暖棚,可养护草甸超18000平方米,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项目还充分利用当地光能资源优势,拓展了“光伏+清洁供暖”“光伏+制氢”等产业链,为新能源多元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四川省首个构网型储能光伏电站,华电新能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的投产,不仅为当地能源结构优化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国新能源电站建设提供了示范。未来,随着构网型储能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新能源电站将更好地融入电网系统,为构建绿色、稳定、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