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欧洲新能源巨头Northvolt向本国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这是一家曾被寄予厚望、号称“欧洲电池产业脊梁”的企业。它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挣扎后,还是没能等来救命资金。这起瑞典近十年最大的企业破产案,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电池产业格局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重构。
Northvolt的首席执行官彼得·卡尔森在声明中说:“我们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融资方案,但资本市场对欧洲电池产业的信心已经严重不足了。”这家公司是2016年由特斯拉前高管创立的,曾经获得过欧盟23亿欧元绿色基金的支持,然而在去年11月就率先在美国申请了破产保护。如今全面破产,标志着欧洲本土电池产业在与亚洲对手的竞争中遭遇了重大挫折。
与此同时,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正以“全产业链掌控+全球化布局”的方式,重塑着全球能源版图。数据显示,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6辆使用的是中国电池;在储能电池市场,中国企业更是占据了90%的份额,韩国企业只剩下LG新能源勉强位列第二。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汉斯·迪特·马特斯指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把电池做到了极致性价比。”宁德时代最新推出的麒麟电池,单次充电续航能突破1000公里,寿命可达16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以“针刺不爆炸”的硬核表现征服了欧洲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构建了从矿产开采到回收的全链条掌控体系。
这种“全产业链+本地化”的打法,让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形成了碾压优势。当Northvolt还在为电池包单价150美元发愁时,宁德时代已经将成本压到了100美元以下。而且中国企业的服务还延伸到了能源解决方案层面:阳光电源在沙特建起了全球最大储能电站,国轩高科为非洲村庄设计了“太阳能+储能”微电网,蜂巢能源甚至为欧洲渔船定制了小型储能系统。
清华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表示:“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产业生态的代际差异。”中国电池企业正将“产品+服务+投资”打包成能源转型方案,让宝马、特斯拉等车企从“采购电池”升级为“获得能源管理服务”。这种模式创新,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突破60%,储能电池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