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大规模长时间储能需求的日益增长,储能技术领域正迎来一场意义重大的革新。据国家能源局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终,我国新型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73.8吉瓦/168吉瓦时,相较于2023年年底的数据,实现了超过130%的显著增长,且储能时长的平均值达到了2.3小时。其中,储能时长达到4小时及以上的电站装机容量占比高达15.4%。展望至2030年,预计8小时储能系统将在功率与容量方面的占比分别攀升至30%与50%,而24小时以上储能系统亦将迎来迅猛的发展态势。
在此背景下,锂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以及高安全性等诸多优势,已然成为储能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竞争态势的日益激烈,众多企业纷纷聚焦于长时储能这一细分领域,力求在该赛道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年初,仅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已有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远景储能等在内的多家知名厂商推出了7MWh及以上的储能系统以及8小时锂电系统等全新产品,试图通过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抢占行业先机。
近期,澳大利亚绿色能源投资机构Quinbrook Infrastructure Partners宣布,将与宁德时代携手合作,共同开发的8小时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EnerQB在澳大利亚落地实施,项目集群总规模高达3GW/24GWh。该系统自底层架构起便紧密围绕8小时充放电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其能量密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提升了近80%,被誉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8小时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此外,国内企业如国轩高科、远景储能,以及国际企业如Fluence、Elinor Batteries等亦纷纷推出了7MWh及以上的储能系统产品。例如,国轩高科隆重发布了7MWh集装箱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大容量、高安全性的模块化设计理念;Fluence则推出了单套储能容量高达7.5MWh的Smartstack系统,该系统摒弃了传统的20尺集装箱标准,转而采用了更为灵活的模块化结构;挪威初创企业Elinor Batteries推出的Orkan DC Block,其能量密度较现有产品高出30%,并计划于2026年实现20尺集装箱储能容量达到6.7MWh。
要实现7MWh及以上的储能系统,离不开更大容量的电芯。当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一是打破20尺标准集装箱的架构束缚,借助模块化结构实现灵活配置;二是在保持20尺标准集装箱尺寸的基础上,采用500Ah及以上的大电芯。
目前,314Ah电芯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其市场渗透率已超过40%,预计至2025年将攀升至70%以上。然而,下一代500Ah及以上大容量储能电芯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明朗,其量产进度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技术路径来看,大容量电芯的制造工艺正逐步由“卷绕”向“叠片”转变,以解决卷绕工艺在大电芯制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叠片工艺凭借其更为稳定的内部结构和更长的循环寿命,与大容量储能电芯展现出了更佳的兼容性。
在形态方面,500Ah及以上的大电芯普遍突破了“71173”方形尺寸的限制,转而采用了更薄的“刀片形态”,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面临着工艺难度大、良品率较低等问题。
从量产进度来看,亿纬锂能已于2024年12月成功投产628Ah超大容量电芯Mr.Big;中车株洲所携手多家电芯厂商,共同推出的688Ah超大容量电芯亦于2025年初顺利下线。
宁德时代500Ah及以上的电芯预计将于2025年实现量产;远景则计划于2025年、2026年分别量产全新一代500+Ah、700+Ah储能大电芯;海辰储能基于587Ah和1175Ah电芯的6.25MWh大容量储能系统预计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交付;蜂巢能源770Ah电芯则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在成都基地正式量产。
随着下一代500Ah及以上大容量电芯的研发与量产工作的不断推进,预计自2025年第二季度至2026年期间,将陆续实现量产。储能电芯正朝着大容量方向迭代升级,已成功打破了“71173”尺寸的限制,储能系统方案亦从传统的20尺标准集装箱转向更为灵活的模块化结构,以实现更长的储能时长。
总体而言,储能市场从系统设计到电芯迭代,已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储能厂商应紧密关注场景应用的变化趋势,敏锐洞察行业先机,抢抓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素,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