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道琼斯旗下公司OPIS对全球多晶硅市场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市场整体保持稳定,但未来走势高度依赖政策变化。全球多晶硅指标(GPM)本周维持在每公斤20.360美元,或每瓦0.046美元,显示出市场基本面的稳定性。长期合同客户被敦促按时付款并履行月度交货约定,这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的稳定态势。
美国的贸易政策对全球多晶硅市场有着深远影响。尽管美国对马来西亚的进口关税相对较低,维持了部分硅片和电池片的生产,但全球多晶硅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根据中国硅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12月中国多晶硅出口量较11月增长了46%,其中59%销往马来西亚。这表明,尽管东南亚仍有部分硅片生产,但中国多晶硅的出口依然强劲,且符合可追溯性要求的多晶硅减少了对非中国多晶硅的需求。
然而,全球部分多晶硅客户在长期合同到期后不愿续签,而是密切关注美国贸易政策的动态,尤其是将光伏进口与中国组件分开的潜在要求。2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所有钢铁和铝进口重新征收25%的232条款关税。业内人士警告称,这些关税可能扩展到光伏行业,甚至可能对含有中国多晶硅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如果实施,这将严重限制含中国硅料的组件进入美国市场,可能导致全球硅料价格和美国组件成本大幅上升。
在国内,中国单晶硅价格本周持稳在每公斤33.625元(约合4.63美元),相当于每瓦0.076元。高端单晶硅价格也稳定在每公斤40.375元或每瓦0.091元。中国多晶硅的开工率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平均生产利用率约为40%,预计2月份产量将与1月份相似,略低于10万吨。
此外,四川和云南等大型多晶硅工厂的电价仍高于每千瓦时0.50元,这一高电价水平限制了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市场供需方面,中国硅料市场正逐渐形成更加平衡的动态。一家年产能约25万吨的老牌多晶硅生产商已停止所有生产,而一家总产能为13万吨的综合生产商仅运营一家5万吨的工厂,产能利用率不到20%。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消除多晶硅领域的产能过剩对于重新平衡整个光伏供应链至关重要,这一过程现已开始显现成效。
全球多晶硅市场的稳定态势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供需关系和政策影响。从需求端来看,全球光伏市场的持续增长为多晶硅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然而,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市场带来了潜在风险。特朗普政府对钢铁和铝征收高额关税的举措,可能只是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冰山一角。如果光伏行业也被纳入关税征收范围,全球多晶硅市场将面临重大调整。
从供给端来看,中国多晶硅产业的稳定生产和出口是全球市场稳定的重要支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国,其产能和出口量对全球市场有着重要影响。尽管部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但随着落后产能的逐步淘汰和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中国多晶硅市场正在逐渐走向平衡。
此外,高电价对多晶硅生产的限制也值得关注。多晶硅生产是一个高能耗的过程,电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产能利用率。四川和云南等地的高电价限制了产能的进一步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问题,但也可能影响未来市场供应的弹性。
未来,全球多晶硅市场的走势将取决于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一方面,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对市场产生影响。如果美国对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全球多晶硅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中国多晶硅企业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出口,而其他国家的光伏产业可能因成本上升而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持续增长,多晶硅的需求也将保持稳定。中国多晶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能优化将继续推进,市场供需关系将进一步平衡。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这将有助于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此外,全球多晶硅市场的稳定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各国政府需要在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保护本国产业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引发的市场波动。同时,企业也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灵活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总之,全球多晶硅市场目前虽保持稳定,但未来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等因素将共同影响市场的未来发展。只有通过政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全球多晶硅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